上海某猪场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观察与不同猪瘟疫苗以及不同免疫方式的比较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ph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是猪场常见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其危害已被行业专家学者所公认。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因此对于其预防主要靠生物安全管理及疫苗免疫。关于猪瘟最佳的免疫程序行业内尚无定论,对于猪瘟的疫苗免疫方案有多种,主要疫苗品种为细胞苗和组织苗,对于不同疫苗品种的优劣专家学者也无定论。本试验目的是通过监测仔猪血清猪瘟抗体的消长规律,比较不同猪瘟疫苗和免疫方式对仔猪抗体的影响,确定最适合本试验牧场的猪瘟免疫程序。试验一、上海某猪场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观察 本试验在上海地区两个猪场开展,其中一个为扩繁场,一个为商品猪场。选择产前1周,预产期前后相差1天,胎次为3胎的健康母猪各8头,分别在母猪中,选择其所产健仔各5头,即两个猪场各选择8头试验母猪和40头试验仔猪。母猪分别在产前7、0(仔猪哺乳前)、7、14、21、28、35天采集前腔静脉血,试验仔猪分别在0(仔猪哺乳前)、7、14、21、28、35、42、56、70、84、98、112、126、140、154天采集前腔静脉血,所有血液离心制备成血清,待测定猪瘟抗体。结果显示:1)未饲喂初乳的初生仔猪血清样品无猪瘟抗体,饲喂初乳后1周左右猪瘟抗体水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逐步下降。至21日龄时商品猪场仔猪母源抗体阻断率下降至临界值为37.8%,阳性率为41%,56日龄后几乎检测不到母源抗体。而扩繁场仔猪在28日龄时检测到母源抗体阻断率为56.3%,抗体阳性率为56.3%,35日龄时抗体阻断率降低至30%,抗体阳性率为22.4%,当仔猪在56日龄时,抗体平均阻断率降为2.7%,其阳性率为0,母源抗体几乎全部消失。因此,仔猪猪瘟最佳首免日龄商品猪场为21日龄,扩繁场为28日龄附近,此时间段首免,既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又避免免疫空白期的出现。2)母猪体内猪瘟抗体含量和仔猪母源抗体含量存在着相关性。同时,仔猪用于抵抗所消耗的母源抗体的速度与其母源抗体含量也呈相关,母源抗体含量高,体内抗体衰减速度越快。3)从56日龄至98日龄,仔猪母源抗体几乎检测不到,阳性率为0,然而到112日龄时仔猪体内抗体却有所升高,部分仔猪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但无临床症状表现,表明仔猪猪瘟呈阴性感染,说明猪场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试验二、不同猪瘟疫苗和不同免疫方式的比较 选择同批次母猪16头所产仔猪为试验猪群,其中母猪同为3胎次,在每头母猪中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体型大小相近仔猪各4头,母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相对应仔猪为16头。第Ⅰ组仔猪使用细胞苗,28日龄进行首免,在56日龄进行猪瘟疫苗二免,剂量为1头份/次.头;第Ⅱ组仔猪使用脾淋苗,28日龄进行首免,在56日龄进行猪瘟疫苗二免,剂量为1头份/次.头;第Ⅲ组仔猪使用脾淋苗,只在28日龄进行一次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为1头份/次.头;第Ⅳ组仔猪使用脾淋苗,28日龄进行首免,在56日龄进行猪瘟疫苗二免,首免剂量为1头份/头,二免剂量为1.5头份/头。所有的试验仔猪分别于28(首免前)、42、56、70、84、112、140、170日龄采集前腔静脉血,测定抗体。结果表明:第Ⅱ组仔猪免疫抗体阻断率和阳性率要好于第Ⅰ组;第Ⅱ组仔猪免疫抗体阻断率和阳性率要好于第Ⅲ组;第Ⅳ组仔猪免疫抗体阻断率和阳性率要稍好于第Ⅱ组。由此可知,细胞苗较猪瘟脾淋苗效果差,脾淋苗免疫两次效果较佳,且二免剂量为1.5头份,仔猪体内抗体水平更高,维持时间更长。本研究调查了试验牧场仔猪体内猪瘟抗体变化规律,同时依据此结果为基础,比较了不同疫苗和不同免疫方式的免疫效果,为牧场建立最佳猪瘟免疫程序提供了依据。得出试验牧场扩繁场的免疫程序为选用脾淋苗28日龄首免1头份,在56日龄加强免疫脾淋苗1.5头份。
其他文献
陕西藤编工艺作为传统的民间编织工艺,历史源远流长。陕西藤编制品构成了陕西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性。随着时代背景的更替,藤编工艺及其产品也在不断
目的分析探讨盐酸达拉他韦片和阿舒瑞韦软胶囊全口服用药联合治疗基因1b型丙肝的疗效及优势。方法从Ⅲ期临床治疗研究、安全性分析、难治性人群研究入手,结合药物相互作用、
近年来,微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其它基质材料相比,微纳米稀土发光材料不仅粒径处于微纳米级,而且化学和物理性质稳定、谱线尖锐、色彩艳丽、色纯度高。同时,稀土离子吸收能力强,自发跃迁概率小,可发射出从紫外到近红外各种波段的光,在航天、医疗、显示、照明、探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众多合成方法中,水热/溶剂热合成法有着显著的优点,例如:原料成本较低、产品产率高、物相较均匀、结晶度良好、能
民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其创新绩效的提升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两权分离下的现代企业中,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高管被认为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决策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激励高管人员是提高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然而,高管激励是否带来企业创新绩效的有效提升仍旧存在很大争论。同时,机构投资者作为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具备规模和专业优势,很可能为企业提供有效地创新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