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短期与长期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凭借良好的力学性能及其在造价、施工效率上的优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成为中小跨径桥梁的首选。由于设计规范滞后、超载运营和维修养护不力等原因,服役20年以上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普遍存在下挠过大、开裂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和模型试验等方法,相关学者开展了系列研究,但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长期性能退化分析模型。本文以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收缩徐变分析模型及作用效应研究(12A027)为背景,通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模型的长期荷载试验和受弯破坏试验,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短期和长期力学性能,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2片简支箱梁进行了持荷470d的长期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应变及挠度的影响较大;受开裂影响,梁体刚度降低、混凝土应力释放、徐变效应减弱,未开裂梁的挠度增长较开裂梁快。(2)卸除长期荷载后,对2片简支箱梁进行了受弯破坏试验。结果表明:2片梁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值较接近,其荷载—位移曲线在开裂后、普通钢筋屈服前这一阶段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开裂梁较未开裂梁先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这说明裂缝的存在会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但不会削弱结构的承载能力。此外,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未开裂梁的受弯破坏试验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得到的挠度和裂缝发展规律经试验验证,能有效模拟试验梁的力学性能。(3)对2片连续箱梁进行了持荷470d的长期荷载试验。结果表明:挠度、混凝土应变和支座反力在试验前期发展较快、后期趋于平缓;任意时刻,试验梁的挠度与荷载大小线性相关,且不同截面的挠度增长规律相似;受压区混凝土应变增长较受拉区混凝土大,受压徐变是恒载作用下结构长期变形的主要组成部分;支座反力随时间增长存在重分布现象,具体表现为中支座反力减小、边支座反力增大,变化幅度为7%左右;影响结构反力重分布的原因涵盖收缩徐变、长期预应力损失、支座变形等多个方面,本文基于实测数据提出了一组基于指数函数的长期支座反力拟合公式。(4)对连续箱梁的长期变形做了理论分析。因混凝土徐变和长期预应力损失是引起结构附加变形的因素,对这两大影响因素的现有计算模型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考虑两者的耦合作用,提出了更贴近实际情况的、基于实测数据的徐变系数和长期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利用结构力学方法建立了反力重分布柔度方程,基于内力重分布后的内力值,结合按龄期调整的换算弹性模量法,计算了各截面在试验荷载下的长期变形,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已经变成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园服务机器人在未来的智能幼儿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服务机器人是保障园
小目标检测是指在图像中定位和识别像素较低或占图像比例较低的目标,在无人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监控、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等众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小目标在图像
当前我国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类案件中较为多见的就是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案件,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版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及公众版权意识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被侵权人在著作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独特的物化性质,取代有机溶剂成为在萃取分离、合成催化以及电化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新型绿色溶剂。其中,由于离子液体对环境污染极小,因而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针对电镀行业以及膜处理浓缩液等含Zn2+离子废水选择性处理与回收的问题,本文通过微波辅助间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疏水功能性咪唑离子液体,并与传统的咪唑离子液体混合构建了功能性离子液体复合萃取体系,以此取代溶剂萃取法中对环境危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吃饱还要吃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研制一种对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灵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对于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具有
随着汽油机的功率密度不断强化,增压直喷汽油机在低速、高负荷工况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爆震模式——超级爆震,可瞬间破坏发动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是超级爆震发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形式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较快、所需劳动力较少、施工效率高等特点,且预制构件与现场施工相比质量较高,在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属于地震多发国家,结构的抗震一直是工程结构领域研究的热点。桥梁作为重要结构因为在基建设施中的特殊地位,其抗震性能历来受到工程和学术界的重视。矮塔斜拉桥在国内经
三维重建,在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人手作为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重要器官,三维人手重建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新式人机交互等应用中都占
生物大数据使得关于生物机制的研究可以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入手,多方面揭示分子调控机制。然而海量的高通量数据也给数据分析带来了难度。与此同时,生物功能的复杂性也要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