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早熟杏品种巴都玉吕克和库买提,中熟品种大果胡安娜和轮台白杏,中晚熟品种佳娜丽和洪特克为材料,系统研究果实发育期及采后生理生化变化特性,为深入探究杏果实成熟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果实发育期:早熟品种为52d,中熟品种为70d,中晚熟品种为77d。果实发育期呈“快—慢—快”的生长趋势,第二速长期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至成熟期,果形指数由1.2左右降至1.1以下;硬度为0.23~0.28kg/cm2之间,晚熟品种略高于早熟品种;TSS、Vc、蛋白质及总糖含量增长,后期增幅较大,晚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总酸含量下降50%左右,晚熟品种低于早熟品种;果实干鲜比增大,晚熟品种干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差异显著(P<0.05)。2、果实发育期未出现呼吸跃变现象,细胞膜透性增大,早熟品种细胞膜透性最大,SOD、POD及CAT等细胞保护酶类活性至成熟期都有所升高,其中以SOD最为重要,细胞膜透性急剧增高时SOD活性急剧下降,SOD活性大小依次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3、果实发育期,细胞壁含量下降;水溶性和离子型果胶含量上升,成熟时,巴都玉吕克水溶性果胶含量最高为13.26mg/g;共价结合果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下降,成熟期,纤维素下降至原含量的1/3左右;纤维素酶活性整体提高3倍;果胶酶升高,活性大小: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4、果实发育期硬度与细胞壁和果胶(水溶性果胶和离子型果胶)含量呈显著正、负相关。5、果肉细胞体积可能是决定杏果实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果实发育期,果肉细胞超显微结构变化:坐果期,中胶层电子密度高,呈明显的明-暗-明结构,细胞器完整,至成熟时,中胶层降解,叶绿体破裂,细胞壁松散。晚熟品种杏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器降解程度低,中胶层的降解幅度小于早熟品种,进一步从细胞结构角度解释其耐贮性较好。6、成熟期果实进行转录组分析,组装结果contigs序列与Nr/Nt库进行比对,可以推断杏果实与桃果实的蛋白基因相似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乙烯合成过程和软化相关酶类,与山杏的β-淀粉酶、蛋白激酶和脂氧合酶相似度较高,与金冠苹果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相似。预测与葡萄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过程相关酶类似。与桃果实的果胶酶和梨果实的纤维素酶基因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97%和87%,认为果胶酶可能在杏果实成熟软化中起重要作用。7、果实采后软化程度较高,硬度可以作为衡量杏果实采后品质较为直观的的重要指标之一,晚熟品种硬度高于早熟品种,说明其耐贮性较好。贮期果实糖、酸、Vc和蛋白质等风味物质和营养物质消耗量较大,品质下降,应针对如何较好的保持杏果实贮期品质开展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8、杏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是导致其不耐贮的主要原因,贮期呼吸峰值出现时间与细胞膜透性增大及有害物质含量迅速升高的时间吻合,相关保护酶类变化规律与有害物质含量变化规律相符,晚熟品种的有害物质积累量低于早熟品种,细胞膜稳定性高于早熟品种,进一步说明其耐贮性。9、果实贮期细胞壁含量下降,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升高,促进了原果胶和纤维素的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共价结合型果胶含量下降,细胞壁水溶性果胶和离子型果胶含量明显上升,最终导致果实的软化。早熟品种巴都玉吕克含细胞壁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是否可以将杏果实细胞壁含量做为耐贮性的评价指标之一,值得探讨。10、纤维素含量的下降速度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大可能是杏果实硬度在贮期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11、果实不耐贮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采后果实有呼吸峰值出现,该峰值出现后硬度及营养物质含量明显下降,细胞膜透性升高,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升高,细胞壁物质降解,果实品质迅速下降。晚熟品种耐贮性高于早熟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