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轮台白杏树冠微气候与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关系,本文以主枝开张角度分别为30°~35°(树形Ⅰ)和55°~65°(树形Ⅱ)的两棵自然开心形轮台白杏为试材,参照魏钦平的格子法,对其各自冠层内不同部位的光照、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动态变化规律对花芽数量和质量、花芽成活率、花芽分化进程、坐果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大小、百叶重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找出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轮台白杏高产优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研究表明:1.两种冠形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均表现为从下层到上层、内膛到外围逐渐增强的趋势,且树形Ⅱ树冠内有效光区比树形Ⅰ大2.66%;两树形树冠内不同部位PAR、相对PAR和温度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且树形Ⅱ高于树形Ⅰ;而相对湿度则是树形Ⅰ大于树形Ⅱ,相对湿度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的分布大体相反。2.两树形树冠内的败育率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层<中层<下层,水平方向上为中层<外围<内膛,且树形Ⅱ的败育率低于树形Ⅰ;树形Ⅰ和树形Ⅱ的花芽数量和成活率在树冠垂直方向上,均是上层>中层>下层;在水平方向上为外围>中部>内膛,且树形Ⅱ的花芽数量和成活率均高于树形Ⅰ。3.9月下旬轮台白杏的花芽均处于雌蕊分化期,但树冠内不同部位花芽分化进程不同,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不同的方位上也有显著差异,总体由下到上、由内到外的分化进程逐渐加快。4.两树形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上升;不同树形同一部位间叶绿素、叶面积和百叶重,除水平方向外,其它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为树形Ⅱ显著高于或大于树形Ⅰ;同一树形树冠内不同部位的叶绿素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有显著差异,且上层和外围的含量较高,而叶面积和百叶重只在垂直方向有显著差异,二者均在上层部位较大,水平方向则均无显著差异。5.树形Ⅰ和树形Ⅱ的坐果率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层显著高于下层,分别为6.27%和4.5%,中层居中;水平方向上是中部显著高于内膛,外围居中;树形Ⅰ和树形Ⅱ的坐果率在中层、上层、内膛和外围四个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都表现为树形Ⅱ的显著高于树形Ⅰ。6.不同树形冠层内,果实产量均主要集中在中层和中部,但以树形Ⅱ的单株产量较高,为33.22kg,树形Ⅰ的单株产量为29.41kg。7.冠层内果实的单果重、pH值、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和糖酸比,从树冠下层到上层、内膛到外围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与相对光照强度和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而果形指数、硬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则呈相反趋势;主枝开张角度对单果重、果皮硬度、Vc含量、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较显著,而对果形指数、pH值、可溶性固形物和糖酸比的影响不明显,且除了单果重和果形指数是树形Ⅰ的大于树形Ⅱ,其它各品质指标均是树形Ⅱ大于树形Ⅰ,树形Ⅱ的果实品质略优于树形Ⅰ。8.用SPSS软件建立了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温度、相对湿度与果实品质因素的回归方程,得出了杏品质因素相对光照强度、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最佳取值:树形Ⅰ和树形Ⅱ冠层内的适宜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41.20%~79.07%和33.24%~65.00%,总体来看树形Ⅰ各品质因素的最适光强取值大于树形Ⅱ,所以树形Ⅰ对相对光照强度的需求较树形Ⅱ高;树形Ⅰ和树形Ⅱ杏树冠层内果实的温度最佳取值范围分别在24.65℃~30.00℃和26.39℃~37.16℃;树形Ⅰ和树形Ⅱ杏树冠层内果实的最佳湿度取值范围分别在45.60%~59.50%和29.12%~64.31%。冠层微气候各因素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综合影响来看,两树形均是相对光照强度占主导作用,温度次之,相对湿度的影响则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