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城市化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口涌入到流动摊贩的队列中。流动摊贩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就业,便利了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给城市带来环境、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阻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各地政府纷纷从放任的管理转向严厉的管制,对流动摊贩采取取缔的措施,以期让流动摊贩彻底消失,然而政府的严厉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治理效果,反而激化了流动摊贩与城市管理部门的矛盾,冲突事件频频发生。政府部门意识到流动摊贩的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完全的禁止是不可能的,只有疏堵结合才是治理流动摊贩的唯一途径。流动摊贩的疏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流动摊贩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的缓解了城市管理部门与流动摊贩之间的冲突,但是自流动摊贩的疏导政策实施以来,并不是每一次疏导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如何提升疏导效果,成为了当今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无锡市新吴区流动摊贩为例,对流动摊贩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经营特征共计10个因素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摊贩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流动经营年限对其接受疏导意愿的影响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摊贩的年龄、是否办理居住证对其接受疏导意愿的影响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摊贩的家庭劳动力比重、经营收入比重对其接受疏导意愿的影响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中性别为女性、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居住证、家庭劳动力比重越低、流动经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越低、流动经营年限越长的摊贩更倾向于接受政府部门的疏导。根据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优先针对女性摊贩和年龄较大的摊贩进行疏导;加大疏导宣传力度,引导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摊贩接受疏导;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大推行居住证制度;科学合理选址,维护摊贩经营收入;转变传统治理模式,鼓励有能力、有威望的摊贩加入疏导管理;对摊贩中低收入家庭加大政策性扶持;扩宽低学历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