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分为前言、正文(“西方翻译与翻译研究”)、结语和附录(“中国翻译研究的哲学反思”)共四个部分。前言中,论述了翻译客体与翻译主体的区别和关系,并历史地回顾了翻译研究所走过的从客体到主体的哲学之路。正文合六章,分别讨论西方哲学思想对翻译研究发展变化的影响。
绪论概述了语言、哲学与翻译的相互关系,为整个论文论述哲学观照下的翻译研究立下了根基。
第一章“可译性——翻译本质的哲学观”,首先对哲学与翻译结合的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分析了长久以来哲学对翻译漠视的原因;接着从哲学的视角对翻译的可译性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洪堡特的语言观和翻译观以及他对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所作的辩证论述。
第二章“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l998:1)。正因为如此,使得解释学成为对翻译研究影响最为持久且最为深远的哲学流派。本章选了三位最著名的解释学大师,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叙说和分析了他们的解释学思想对翻译理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施莱尔马赫古典解释学认为,解释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误解,为此,他设计出两种文本重构方案:客观重构和主观重构,并提出了相应的两套解释法则:语法解释和技术(或心理学)解释。他的翻译的两种途径以及对翻译人员的两种分类,对后世的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海德格尔本体论解释学将翻译视为一种思想实践。通过翻译,他可以解构禁锢思想的语言桎梏,让语言脱离思想,回到最初的形式,从而找到了一条克服形而上学思想的方法。伽达默尔认为文本的意义具有开放性,理解始终是一种创造性行为。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等理解原贝0,对现代翻泽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章“翻译即换符”——翻译的符号学观“尽管翻译主要的是语言活动,但最恰当地还是把它归为研究符号系统或结构、过程与功能的符号学。”(Bassnett,1991;13语言作为最主要的符号,对符号的研究也就意味着对语言的研究。在符号学看来,符号最重要的是其意义,而符号的意义是依其所在的结构而定的,翻译就是符号间信息的转换。作为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皮尔士认为,符号只有被解释后才有意义。他通过符号对象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视野。雅各布森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中,继承了皮尔士的符号学观,把解释符号、获取其中意义的方法分为三类,这就是著名的翻译三分法: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