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唐手券的挖掘整理与传承发展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唐手拳发源于湖北省天门市,作为一门古老的拳种已有300余年历史,是一项具有技击性、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优秀传统武术。现如今,唐手拳主要在天门、苏州、太仓等地传播,随着该拳种在国家武术赛事上声名鹊起,它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13年,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唐手拳被列为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了解唐手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承发展现状,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在挖掘与整理唐手拳的同时调查该拳种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全文主要分为前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前言主要阐述了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正文主要包括唐手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土壤、唐手拳技术特点、唐手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人实践情况及传承途径、唐手拳发展的现状分析等方面。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唐手拳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唐手拳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思路。结论如下:
  (1)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尚武之风的社会人文环境,为唐手拳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早在唐朝时期,唐手拳就已经向外传播,体现了传统武术的强大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古老的唐手拳依然在向外传承与发展,特点突出、风格独特是唐手拳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2)唐手拳拳理与技法体系较完整,但是现阶段的发展研究理论缺乏。在进入非遗名录以来,唐手拳的发展方向变得清晰,传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也暴露出的新的问题:非遗的实质性保护问题,跨区域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功能性转变与时代需求的差异问题。
  (3)传承人是非遗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其传承实践过程就是武术的发展过程。现阶段,传承人正面临政府支持不到位、权益保障不能按时生效、社会环境的压迫等问题,对于此,传承者的传承思路需要适时而变。传承思路由“以我为主”到“为他所用”的转化;现代科学的传授理念取代传统保守的传授理念;武术“传”的思想取代武术“守”的思想。
  (4)非遗武术文化遗产是由人民所创造,唐手拳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广阔的群众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人们的社交频率降低,社会交往中的问题也更为显现。以往有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交焦虑问题广泛存在且与多种负面问题相关。大学生处于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过渡阶段,与中学生相比面临更复杂的社交情境和人际关系;相比于阅历丰富的社会人士,大学生还不具备成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因而面临严重的社交焦虑问题。社会阶层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探究社会阶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对考察社会阶层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十分必要。由
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探讨了第二代认知科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传统之间的继承与超越,评价了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传统的拓展上的是非功过。本文对于第二代认知科学及其与机能主义传统关系的考察为澄清心理学的发展脉络、理解作为心理学重要前沿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思想的实质,进而为做好心理学的学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代认知科学在心理学内部的矛盾运动中为解决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危机而诞生,其产生深受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等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成果的
目的:为了减轻抑郁障碍带来地巨大疾病负担,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治疗现有疾病,二是预防新病例地发生。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是针对现有病例地治疗,很少有研究关注到抑郁障碍的预防。因此本实验想比较3种不同训练方法(1)正性注意偏向发展,(2)负性注意偏向矫正和(3)注意控制对预防抑郁障碍发作的效应。
  方法:通过2阶段访谈从6884名大学生中筛查出不符合抑郁障碍诊断和其他精神障碍诊断,但有持续抑郁症状(即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评分大于13分持续2个月)的68名被试。将他们随机分到正性注意偏向发展训练组(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创新能力成为了衡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员工创新行为是组织创新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在商业环境中保持优势并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作为影响员工工作行为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领导的管理方式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影响。然而,已有研究鲜有涉及领导正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探讨。因此,本文通过探讨领导正直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过程机制,这能够有益于企业和组织提高员工创新行为,丰富领导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采
以往实验室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特别是医疗决策,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答案(Brase&Hill, 2017),表现为在信息整合时往往只会重视证据信息—即直观感受到的现象,而忽视了先验概率,表现出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所见即所得等认知偏向,而这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在医疗诊断过程中避免医疗决策的认知偏见,正确理解和量化不确定性的信息,并据此做出合理的决策至关重要。为此,许多学者对如何减少决策中的认知偏向进行研究,并通过提供视觉信息(Reani, Peek,&Jay, 2019)、虚报
研究背景和目的:抑郁认知理论认为负性注意偏向在抑郁的发生和维持中有因果作用。为探讨这种关系,众多学者尝试采用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ABMT)来治疗抑郁障碍,但研究结果不一致。为探明ABMT治疗抑郁障碍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本研究持续追踪1年,观察ABMT改善抑郁障碍被试抑郁症状的短长期效应。
  方法:通过2阶段访谈病例采集法从大学生(n=6,884)中筛查出有意愿参加本研究的24名有抑郁障碍的大学生并随机分成2组:注意偏向矫正训练组
目的:为了了解隐性自恋对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的注意偏向机制以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一采用点探针任务结合疼痛评估任务评估隐性自恋者注意偏向差异及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使用眼动设备来追踪被试在观看图片刺激材料时的注意变化机制,从更深层次研究隐性自恋个体与在与他人进行疼痛共情时采用的认知模式,以及此认知模式如何影响隐性自恋者的疼痛共情。
  方法:实验一,选取大学生被试136名,首先完成HSNS量表和PANAS量表,随后进行点探针任务和疼痛评估任务,疼痛评估任务以疼痛程度评分作为行为
人们对自我信息的加工并不是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实际上人们对客体进行加工时经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偏差效应,通过对信息的选择以及评价产生自我欺骗,并且将来在完成某些任务会提高自己的成功率,这种先前产生的胜利感会影响随后的任务,从而会产生一种“赢家效应”现象。其中自我欺骗的模糊反馈理论支持这个现象,并且情感过滤器在自我欺骗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首先证实自我欺骗产生后的“赢家效应”;其次使用模糊和精确的反馈性质探索自我欺骗的模糊理论和情感过滤器;最后探索模糊和精确反馈产生不同自我欺骗程度的内在神经机制。
研究目的:许多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都能延缓认知衰退,而太极拳作为一种多模式身心运动,它的生理、认知、社交、冥想成分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对于延缓认知衰退的作用优于其它体育运动。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太极拳与一般有氧运动如何改变与任务转换相关的大脑功能反应以及这些功能反映的变化与任务转换功能改善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一个典型的任务转换范式比较太极拳和步行锻炼对老年人任务转换功能的不同影响。本研究希望通过影像学的角度分析太极拳不同于一般有氧运动对老年人任务转换方面的脑机制,并进一步探讨老年人认知平衡双任务能力的影
研究目的:
  研究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运动调控老年小鼠海马自噬中的作用,为老年人通过科学运动延缓脑衰老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16月龄健康雌性ICR小鼠21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有氧运动组(EXE),有氧运动+Compound C组(E+C),每组各7只,CON组小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运动干预,EXE组和E+C组进行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