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混凝土的发展,天然优质骨料正在不断地减少。然而对于骨料需求却是与日俱增,这使得机制骨料生产成为混凝土用料的主要来源,同时用量也在逐渐增大。在机制碎石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颗粒,包括针状颗粒,片状颗粒和针片状颗粒。碎石骨料的品质以及针片状含量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最终浆骨比,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对于粗骨料颗粒的评价,各个国家的规范也是不同。本文选取三种典型的评判方法国标法、欧标法、条形筛法。骨料粒形方面,运用三种方法对不同骨料进行筛分试验,堆积密度试验,压碎指标试验,比较出三种方法之间的严格性。混凝土试验方面,在不规则颗粒含量作为唯一变量的前提下,针对不规则颗粒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选取不同骨料从低强和较高强混凝土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规则颗粒含量对减水剂用量的影响,对强度和氯离子渗透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对于骨料不规则颗粒性能的评价,欧标法更严格,条形筛法次之。在三种方法下,不规则颗粒都会导致骨料的堆积密度呈现降低趋势。不规则颗粒含量的增加会影响骨料的压碎指标值,且片状骨料对于压碎值的影响比针状骨料更大。粗骨料中不规则颗粒含量达到5%的时候会使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明显下降,但是在低强度混凝土中含量达到10%的时候,以达到较密实程度,混凝土强度最高,国标法,条形筛法,欧标法由于不规则颗粒含量的梯度较小,同时最高含量仅为15%,不规则颗粒含量对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但是欧标法下的强度总体上高于国标法和条形筛法,对于条形筛法,当不规则颗粒含量为20%的时候强度减小较为明显,达到30%的时候强度降低了13.13%。在较高混凝土中,对于氯离子渗透来说,国标法影响最为明显,导电量最高,欧标法变化较为平缓,条形筛法下,当不规则颗粒含量达到10%的时候导电量达到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