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透灸法温控技术与效应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986431230xingl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腹部实施透灸操作技术,观察患者组和正常组对艾灸温度的敏感程度有无差异,进一步深入研究透灸法各透灸时程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及温度控制与机体效应的关系,为透灸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标准,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操作性强、便于推广的艾灸方法。   方法:本实验设计患者组共 32 例,正常组共 32 例,均在腹部施以透灸操作技术。施灸开始后两组均连续每分钟记录温度一次,得出灸前皮温、灸后皮温、皮温差、知热温度、知热时间、腹部开始渗透温度、腹部完全渗透温度、渗透到腰部温度、知降温度、知降时间及透灸时程Ⅰ、透灸时程Ⅱ、透灸时程Ⅲ、透灸时程Ⅳ四个时期的持续时间。对获得的数据借助 SPSS13.0统计软件及相关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结果:1. 透灸过程的总体对比:患者组知热时间 3.58±0.89(min),透灸时程 32.45±3.25 ( min ),降温时间 7.74±1.73 ( min );正常组知热时间2.63±0.72(min),透灸时程28.37±2.37(min),降温时间 8.17±1.53(min)。两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患者组与正常组的知热时间、透灸时程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知降时间经 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   2.透灸过程各温度点的对比:患者组知热温度 36.33±0.84(℃),腹部开始渗透温度 39.19±1.06(℃),腹部完全渗透温度42.48±1.41(℃),渗透到腰部温度43.42±1.35(℃)知降温度43.59±1.41(℃);正常组知热温度35.79±0.58 (℃),腹部开始渗透温度 38.33±0.92(℃),腹部完全渗透温度41.10±1.04(℃),渗透到腰部温度 41.26±1.34(℃)知降温度 44.23±1.62(℃),患者组灸前皮温33.77±1.19(℃)、灸后皮温 35.69±0.74(℃),正常组灸前皮温 33.61±1.01 (℃)、灸后皮温 35.46±0.71(℃),患者组皮温差 1.87±1.22(℃),正常组皮温差1.84±0.91(℃)。两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患者组与正常组的的灸前皮温、灸后皮温、知热温度、腹部开始渗透温度、腹部完全渗透温度、渗透到腰部温度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知降温度(P=0.108)、皮温差(P=0.921)经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透灸各时程的对比:患者组知热时间 3.58±0.89 ( min ),透灸时程Ⅰ5.48±1.67(min),透灸时程Ⅱ8.74±2.02(min),透灸时程Ⅲ7.52±2.31(min),透灸时程Ⅳ12.39±3.03(min);正常组知热时间 2.63±0.72(min),透灸时程Ⅰ4.07±0.98(min),透灸时程Ⅱ6.90±1.05(min),透灸时程Ⅲ6.23±1.10 (min),透灸时程Ⅳ11.20±1.32(min);两组观察指标对比,结果显示患者组的知热时间、透灸时程Ⅰ、透灸时程Ⅱ、透灸时程Ⅲ与正常组比较经 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与正常组透灸时程Ⅳ比较经 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4.机体效应比较:两组均出现潮红,汗出、水疱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花斑、灸时反应(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结论:1.研究发现患者较正常人对温度敏感程度降低,在透灸的过程中,患者(如胃炎、泄泻、月经过少)较正常人更易于出现胃肠蠕动、寒战、蚁行感、饥饿感等复杂感觉,这是机体对艾灸产生的反应,患者感觉舒适,提示机体在向良性方向自我调整。   2.透灸过程中温热感不仅存在从表皮向腹腔至腰部的纵向透达,而且存在着向上向头部、向下向膝盖部的横向透达,在透达的过程中患者总体感觉舒适。   3.灸后出现的机体反应如潮红、汗出、花斑是艾灸效果的重要指标,其中“花斑”提示机体处于病理状态,可以代替“灸疮”这一传统的施灸标准。   4.通过实施透灸操作技术可把透灸的整个时程(从知热温度到知降温度的持续时间)控制在 32.45±3.25min(患者组)、28.37±2.37min(正常组)。   5.通过实施以上艾灸操作技术,解决了艾灸烟雾污染环境的问题,控制了火力的大小,不会给患者造成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其中对温度的有效控制是实现透灸的核心技术。
其他文献
  高松寿教授是河南省中医内科著名专家,从事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四十余载,在中医学术领域长期勤奋耕耘,治学严谨、慎思明辨、探索创新,建树颇多,运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联合益赛普(etanercept)对肾虚型与非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应用的疗效,并通过两组的对比研究,客观评价该治疗方案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而目前治疗AMI的公认最有效措施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但研究发现,随着血流灌注的恢复,
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天舒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天舒胶囊用于不同辩证分型偏头痛患者的有效性。通过进行彩色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分析,探讨天舒胶囊对偏
  目的:本文分析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努力的方向及方法。通过导师辨治胸痹心悸的医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数据的功能,分析本病发病及病机特点、治
  目的:探讨益肾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衰(CKD3~4期)气阴两虚证的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观察来客观评价益肾泄浊法改善慢性肾衰的临床症状及各项临床指标,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性。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比较,探讨穴位电针对缓解TKA术
目的:鉴于当前中医男科病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诸如男科疾病的命名存在多病一名、一病多名、病名笼统含糊等,我们尝试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规范;详细阐释肝、肾的生理特点与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