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费孝通乡村合作思想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在西方文明的侵入下迅速衰败,梁漱溟、费孝通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际出发,深入探讨了农村现代化中的乡村合作问题,并试图从农村合作组织着手推动农村现代化。回顾梁漱溟、费孝通的乡村合作思想能为当前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提供重要启示。本文采用文献比较研究的方法,全面考察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合作思想的形成、构想和对其实践可能的探索。研究发现,梁漱溟、费孝通持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不同阐述,最终导致他们提倡不同的乡村合作模式。具体而言,梁漱溟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将中国的社会结构阐述为伦理本位,费孝通则持文化变迁的主张,将中国的社会结构阐述为差序格局。梁漱溟倡导延续伦理本位,以伦理约束组织农民合作,选择文化改良路径,村学乡学是梁漱溟将乡村合作思想应用于现实的具体表现。费孝通主张打破差序格局,以利益纽带组织农民合作,选择经济改造路径,通过反思丝业合作工厂的组织、运行,费孝通进一步明确乡村合作思想的现实架构。从根本上说,梁漱溟、费孝通的乡村合作思想都有片面化、一元化的导向,因而两人都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无法真正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梁漱溟、费孝通乡村合作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当前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应从不同角度出发调动农民合作积极性。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云南易村为个案,运用了实践社会学理论提倡的动态研究路径,通过对个案村庄进行实地研究,并结合笔者在该村工作期间的大量调查笔记,以参与式理论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分田到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其实践变迁与效应,从来都绕不过占人口主体地位的农民阶层。近年来,对地权制度的路径选择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还非常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当前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也阻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
人是社会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广大农村妇女与农村男性一样,也是农村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还通过在农业中的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J市个案村的实地调查,以公共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农田水利为介入点,研究农民的合作问题。   本文通过对水费收缴和水渠维修两个方面的考察,展示了村庄水利中农民合
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采用分段立意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3981名城市居民科学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男女两性在基本科学知识、科学运用能力和科学态度及精神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