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还非常滞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当前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也阻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学术界展开了对城市化理论和道路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既有研究都忽略了城市化主体——农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并且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各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因素差别巨大,生产力水平、市场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也相距甚远,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城市化道路。与此同时随着当前国家政策的调整,当前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获得很大发展,但陈旧的生活方式依然如故,并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 河南省是当前中国人口最多的身份,并且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所以针对河南省农村城市化道路的探索无疑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以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以社会伦理学为指导,通过对河南省一个普通农村的调研来探索适合当地的城市化道路。 本研究通过综合使用文献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对当地的深入了解,得到以下认识: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仅有比例极小的已实现城市化的居民,但更多的是未城市化的群体(包括主动和被动拒绝城市化两种类型);农村居民是否进入城市生活是城乡之间“推——拉力”相互博弈的结果;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民是否进城生活来自于他们对自己能力、适应性和对迁出迁入的损失收益比的衡量和判断;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实现和未实现城市化的居民对当前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很不满意,并对城市化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抱以很大的期待。 因此,本文认为应通过对当前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建设、通过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来推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这是适合当地的可行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