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脑血栓形成患者病灶对侧前谷穴,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观察针刺五个时间点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探讨针刺该穴对双侧MCA各期血流速度及搏动、阻力指数的影响,为脑血栓形成患者是否选用该穴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依据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剔除标准选取年龄在40周岁到75周岁之间的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53±8.56岁,观察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在不同时间点对病灶侧及病灶对侧MCA的TCD各参数的变化。实验室温度20-26℃,相对湿度45-55%。先对实验患者详述实验过程、步骤及安全性,经本人同意后开始此次实验。实验由一名TCD专业人员负责TCD的操作,由一名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负责针刺,同时配备实验记录人员一名。嘱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平躺10分钟后开始实验,头偏向一侧,充分暴露对侧颞部,将超声仪探头置于受试者颞窗,取得稳定超声波信号后,在图像饱和处取样,分别观察针刺前10min、进针时(针刺得气,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行针时(留针15m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出针时(留针3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15s后)及出针后10min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另一侧的变化,并记录数据。最后将数据记录到SPSS 17.0软件中,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对病灶侧MCA的血流速度及PI、RI的影响病灶侧MCA的Vs、Vm在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与针刺前10分钟相比,数值皆有所下降,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d在出针时和出针后较针刺前10分钟显著降低(P<0.05);PI、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比较,所获数据虽有变化,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对同侧MCA的血流速度及PI、RI的影响病灶对侧MCA的Vs、Vd、Vm、PI、RI各TCD参数值,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4个时间点与针刺前10分钟相比,数值上虽有变化,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在行针时、出针时和出针后均使病灶侧MCA的血流速度减慢,并具有后遗效应;该结果与血管的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无关。2.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未引起同侧MCA血流速度及PI、RI变化,提示针刺病灶对侧前谷穴对同侧MCA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