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重儿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zh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真菌感染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之间临床特征差别及不同真菌感染之间的临床特征差别。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科病房住院,确诊为真菌感染(56例)及革兰氏阴性菌感染(31例)导致的晚发型败血症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人群特点、菌群分布、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及血常规与CRP变化规律方面的差别。   结果:   1、新生儿院内真菌感染1.21%(65/5354),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真菌感染发生率为10.3%(51/495),超低出生体重儿感染率为17.24%(15/87)。出生体重29(28+5,30+6)周,出生体重1151(990,396.4)g。真菌感染以菌膜假丝酵母菌为主51.8%(29/56),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白假丝酵母菌占12.5%(7/56)。   2、真菌感染时患儿日龄高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组16(10,21.5)天;真菌组21(16,25)天;P=0.005)。真菌感染患儿较革兰氏阴性菌组具有较高的静脉营养治疗时间。(细菌组16(10,21.5)天;真菌组21(16,25)天;P=0.003)。真菌组具有较高的超广谱抗生素与氧气治疗使用率,抗生素(细菌组37.9%,真菌组76.5%,P=0.001)。平均吸氧时间(细菌组9(2,29)天;真菌组20(3,35))天;P=0.036)。   3、真菌组与革兰氏阴性菌组在人群分布及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别。但革兰氏阴性菌发生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的概率高为16.13%(5/31),真菌组无感染性休克患者,真菌组终末器官侵袭率较高,10.71%(6/56)。   4、真菌组与革兰氏阴性菌在感染早期血常规及CRP有区别。在感染早期均表现为CRP升高及血小板下降,革兰氏阴性菌表现重于真菌组。CRP升高(细菌组78.5(41.65,115.5) mg/ dL,真菌组25.5(13,98.5) mg/dL,P<0.001)。96.4%细菌组患儿及91.1%真菌组患儿发现血小板减少。(39.3±40.49*109/L(细菌组),51.33±34.47*109/L(真菌组),P=0.044)。而真菌组以中性粒细胞降低更为多见(58.9%),(真菌组58.9%(33/56),细菌组3.6%(1/31),<0.001)。   5、菌膜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在人群分布、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方面无差别。但白假丝酵母菌易造成终末器官受损,病情较重。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是不良结局影响最小的菌群。   6、菌膜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三组在CRP方面无明显差别,且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血小板均值低于其余两组(菌膜假丝酵母菌64.19±34.32*109/L,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7±9.50*109/L,白假丝酵母菌37.3±24.46*109/L,P=0.004)。三组真菌中白细胞升高仅见于白假丝酵母菌,甚至较革兰氏阴性菌明显。(白假丝酵母菌38.4±10.1*109/L,革兰氏阴性菌24.6±3.58*109/L,P=0.02)。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小于30%。   结论:   通过血常规及CRP变化可真菌与革兰氏阴性菌可早期鉴别出真菌感染与革兰氏阴性杆菌,指导临床用药。也有助于鉴别菌膜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及近平滑假丝酵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肝癌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肝胆脾外科行肝癌切除术证实为肝
目的:   基于螺旋CT三维重建研究测量寰椎椎弓根钉骨性通道的形态学。通过测量分析结果,为寰椎椎弓根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从我院PACS系统中选取100名行颈
目的:   总结分析椎管内原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应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腰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   收集整理从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其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结合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学校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校也是学生开展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事情。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内,怎样在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