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硅薄膜及多层膜的光性能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硅由于性能优异且技术成熟,已经成为了电子工业中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它们为基础研发的器件已经进入并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多孔硅的可见光光致发光,彻底激发了研究者探索高效硅基发光材料的兴趣。作为一个在电子和光电器件方面很有发展潜力的材料,氮化硅表现出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温热稳定性、抗热震性、电绝缘性和硬质性。此外,氮化硅在太阳能电池表面钝化及减反材料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氮化硅因其优良的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不少学者对该材料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SiNx体系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有意义的结果。目前,对于SiNx薄膜的一些物理特性和机制还未完全认清,因此对其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进行。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工作:1、研究不同N含量的SiNx薄膜在高温退火条件下的发光特性。采用超高真空多功能磁控溅射系统,以高纯Si作为靶材,高纯N,和Ar为反应溅射气体,在不同氮气流量比的条件下进行SiNx薄膜制各。在沉积SiNx之前,在Si(100)衬底上生长了一层SO2缓冲层。为了提高其光学性质,制备好样品后,在有N2保护的管式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用800℃的温度退火20min。利用室温光致发光光谱(PL)、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SiNx薄膜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认为,SiNx薄膜的PL是由光生载流子引起的,它们在富硅的SiNx中产生的,转移到氧化硅中复合而发光。氮气流量N=3.2的样品的PL最强,通过SEM发现其微粒是最小的,可见量子尺寸效应有助于PL的增强。组份和结构分析证明了SiNx薄膜中强烈的PL与Si-N跟Si-O键的含量有关,充足的氧和适度的氮能有效增强光致发光。   2、应用K-P模型,我们建立了Si/SiNx超晶格的能带模型,并计算了其能带结构。结合实验分析了各层膜的厚度与能带结构及有效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各层膜的厚度使得纳米Si薄膜的带隙有减小的趋势。在Si/SiNx超晶格系统中,可以通过控制各层膜的厚度,有效地控制发光。结果证明K-P模型应用于Si/SiNx超晶格结构是有效的,与实验符合的很好。
其他文献
“Big Bang”理论认为,当前的宇宙是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膨胀形成的。在大爆炸的早期,产生了一种高温高密的极端环境。这种极端环境,导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物质,就是现在研究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航空航天、精密测量和光电子器件等领域,对材料的热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材料热胀冷缩带来的热应力会造成器件的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等问
Wi-Fi(Wireless Fidelity)信号通常使用2.4 GHz或5 GHz两个射频频段,带宽通常为20 MHz或40 MHz。与传统光学成像、红外成像、太赫兹成像等成像方法相比较,Wi-Fi信号在非视距
以太白杜鹃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不同浓度赤霉素(GA3)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太白杜鹃的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光照时间对太白杜鹃
各向同性逾渗模型(简称逾渗模型)和定向逾渗模型分别是平衡态统计和非平衡态统计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虽然两个模型的定义都很简单,但却由于其展现出来的丰富的相变特征而吸引了
自从标准模型被提出来以后,世界上建立了一些大型加速器和探测器去检验标准模型,以及探索超出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截至目前,大量的强子共振态被发现,而这些强子共振态的组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