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对左主干(LM)与非左主干(NLM)分叉病变患者单支架与双支架治疗策略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分叉病变的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下所采取的不同治疗策略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指导冠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治疗。方法收集自2007年1月到2012年1月就诊于于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详细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干血管直径≥2.5mm,边支血管直径≥2.0mm。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临床特征,2.冠脉造影特征,3.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根据术中置入支架情况将患者分为单支架置入组和双支架置入组。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将患者分为左主干分叉病变组及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组。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入选患者450例,其中,分叉病变472处,左主干分叉病变139处,非左主干病变333处。左主干分叉病变组双支架使用率为41.2%,明显高于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使用率21.2%(p<0.01)。左主干分叉病变组中双支架置入组患者年龄更老(p=0.05),临床表现更多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0.000),更多既往行PCI术。2.患者血管造影资料显示在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组双支架置入的患者前降支分叉病变发生率最高。无论左主干分叉病变组还是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组,SYNTAX评分在双支架置入组中都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组,提示双支架置入组患者病变更为复杂;结果也显示冠脉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组患者更多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更多表现为真性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术前血管管径狭窄程度更高。3.经过24个月随访,对于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双支架置入组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靶病变再重建发生率不高于单支架置入组。对于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置入双支架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更高(p=0.0003),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更高,而心源性死亡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1.处理分叉病变时应考虑到病变的解剖学特点,以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2.最佳的治疗策略应该是以最少的操作获得最佳的结果。对于冠脉分叉病变的管理,应谨慎评估患者病变的特征来指导支架策略的选择。3.病变解剖学位置合适,单支架策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特别是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同时考虑到双支架策略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因此对于适宜置入双支架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患者亦应谨慎手术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