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道德观研究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con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历史,曾有过各种形式的道德观,但这些道德观自始至终都将道德问题视为自身道德观念的问题,并没有将这种自身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相联系,这导致道德观念仅仅局限在了思想领域。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原则,也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得我国不论从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求我们,既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原则来审视当前社会中复杂多样的道德现象,又要立足于当下更好地解决泛道德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本文第一章从早期马克思的道德观出发,先是深入研究马克思求学时期的道德思想。处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受到身边浓郁的基督教神学氛围的影响,开始基于神学的角度对人道主义进行探索。之后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道德观从最开始对宗教的道德审视,到之后对自由的道德追求和对国家的道德期许都表明了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中有一定的政治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对利益的疯狂追求,提出人应该注重自身的精神需求,最终建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新视域。马克思的道德观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显露萌芽。本文第二章旨在阐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道德观的基本内容。首先,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同时也是生活的表现或反映。道德在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中并不会直接产生观念、思维以及精神,而是以法律、宗教以及形而上学等多种理论进行交叉和融合而形成的。其次,道德产生于人的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它表示的是人的社会关系所具有的一种意识,所以马克思对以劳动为本体的道德进行了说明,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的现实的生产劳动过程。接着讲述了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最后,对马克思的道德观所具有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性、批判性以及阶级性分别作了阐释。本文第三章是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些主流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首先对费尔巴哈“迷失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费尔巴哈在研究中将抽象的人作为对道德进行研究的出发点,而且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在应用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宣扬超阶级的“人类的爱”。之后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将道德问题等同于社会和人性的问题,并用道德改良来代替现实革命。本文最后一章旨在阐明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泛道德化”现象,虽然这种现象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认为想要真正解决道德问题就必须要深入分析泛道德化的成因,这对走出泛道德化批判的误区有着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用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去规范个人的社会生活,使社会成为一个能够实现人类解放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在繁荣社会经济、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性和知识产权客体本身的无形性特点,给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问题带来了挑战。本文将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寻找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分析各地法院意见分歧产生的原因,最终给予解决方案。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着手,通过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
本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即试图对中国古代神话与希伯来神话中体现人神关系的神话主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在比较中始终围绕神话人神关系的核心。不仅通过对中希各神话类型的个案研究着手发掘神话文本中的人神关系内涵,还通过横向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相同神话类型的比较,突显出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神话具体表现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在选取差异性后,从政教关系,宗教特质,社会结构三方面推导造成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神话中人神关系差
跨期决策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决策形式,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困境与“短视”的决策偏好相关,早期贫困经历的影响尤为关键。研究表明,由低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发展滞后可能是其偏爱即时奖励的原因,但目前直接探究该影响机制的研究几近空白,工作记忆能力提升是否是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理性决策的保护因素还未可知。本研究旨在采用认知训练的方式通过改善个体的工作记忆水平来缓冲贫困对跨期决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就业势态等的影响,本科生考研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角色转变伴随着职业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但对其变化的发展脉络及心理动因的探究尚处在较为空白的状态。因此本研究聚焦反映硕士研究生职业认知和行为的职业同一性这一核心因素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叙事分析的方式对硕士生职业同一性的发展脉络和心理动因展开研究,选取西北地区几所高校的12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
女性问题由来已久,实现女性解放不仅是女性群体关注的重点,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女性在人格、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平等于男性的权利而不懈努力,但女性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已然成为制约全球女性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至今困扰着占据世界一半人口数量的女性群体。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未在专门的作品中得到阐释,但却深深地凝固于马克思恩格斯各
已有的抑郁认知加工模型表明,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导致抑郁症状的主要原因。对负性情绪刺激的认知控制能力的缺陷导致了抑郁倾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而情绪工作记忆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情绪认知控制能力。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情绪工作记忆训练是否能够改善抑郁倾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深入理解抑郁症的认知加工和治疗方法。研究一选取110名被试,使用双通道情绪3-back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山羊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细胞继代核移植技术生产转人t-PA 指形区缺失突变体基因山羊胚胎,通过荧光和PCR 检测,以期实现在胚胎植入前对外源基因整合表达检测;优化胚胎培养体系,提高转基因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1. 比较了不同生长因子、季节和OM 液的pH 值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1)OM中分别添加10 ng/mL 的EGF,IGF 及EGF+IGF, IGF 组和EGF+IGF
面试作假是发生在面试情境中求职者为营造良好形象、获取更好的面试分数而对面试问题的回答进行歪曲的印象管理行为,并有少量实证研究表明面试作假者会给组织效益带来负面影响。组织中的印象管理是处于一定组织情境中的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文献表明基于组织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员工会表现出创新行为、建言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等亲组织行为。面试作假与组织中印象管理同属印象管理行为,概念与结构上存在
自我控制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个体抑制、调控自己的行为、意识、情感,以更符合社会情境要求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而失败的自我控制会产生许多个人甚至社会问题,因此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已有研究从实施自我控制的人这一角度探究提高自我控制水平的方法,也有少数研究考察到不同任务内容(例如抵抗诱惑任务、情绪控制任务、思维抑制任务和注意控制任务)对自我控制的影响。而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医院收治的GDM患者8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遵医行为、血糖水平、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遵医行为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