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eGWAS和eQTL分析绵羊全血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关联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79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中繁殖激素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家畜繁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血液转录组不仅用来鉴定多个物种的免疫相关调控因子,近年来在家畜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展。为解析绵羊全血转录组的动态时序表达与繁殖激素调控的关联,本研究以巴美肉羊为研究对象,对血液转录组及其表达基因型进行深入挖掘,将有助于提升血液应用于家畜繁殖性能辅助管理的新认识。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绵羊血液转录组的时序动态表达进行研究,检测3、4和5月的不同经产羔类型绵羊的血液转录组,对基因表达与可变剪接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初探。结果不同经产羔类型之间共检测到1417个差异表达基因,3332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相比无羔组,单羔组与双羔组基因表达模式更接近。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可变剪接共同功能富集结果说明血液表征产羔类型与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激素调节和免疫应答等相关。不同月份之间共鉴定到660个差异表达基因,3135个差异可变剪接基因,动态时序表达的基因在功能层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激素水平,由此推断绵羊血液时序表达基因可能与激素紧密相关。2、在研究一差异基因分析的基础上,扩大到237个样本,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并结合表达全基因组关联分析(expression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e GWAS)重点研究促卵泡素(follicle-stimulaing hormone,FSH)、促黄体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血清浓度与基因动态表达、变异的关联。结果产羔类型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中较多,且全局网络中红色和紫色基因模块与产羔数关联度较高。通过e GWAS发现模块的显著关联基因主要位于X染色体,包括COIL、NELFE和GCLM等,参与调控卵母细胞成熟、颗粒细胞毛细血管再生、季节性繁殖和免疫应答等。时序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分布在黄色和蓝色基因模块中,且在全局网络中黄色、蓝色基因模块与激素关联度较高。e GWAS显著关联基因包括CASP9和SRP68基因等,功能富集到催产素信号通路,均影响激素调控过程。最后使用机器学习和先验的绵羊GWAS数据库的方法对样品分组与全局网络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补充,证明了小样本差异表达基因在大样本分析中的支持度与可行性。总之,通过表达基因组层面解析了绵羊繁殖激素的关联网络,为繁殖激素时序生理状态的基因表达与变异体之间提供互补信息。3、为进一步挖掘高繁绵羊血清LH/FSH比值调控的深层机制。发现不同LH/FSH比值的差异表达基因在50~150之间。这些基因影响核糖体、催乳激素信号通路、促性腺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催产素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与激素调控相关的通路。共鉴定了涉及黄色与蓝色基因模块的1 823个显著关联与1 433个e QTL-SNP,且不均一的分布在各染色体,e QTL-SNP共影响到690个基因。鉴定到26 445个ASE-SNP,影响了4 970个基因,均一分布在各染色体,可见LH/FSH比值与绵羊血液基因表达关联过程中受到广泛的顺式调控作用。结果共筛选出8个候选标记物:PCNX4、FAS、RPL36AL、JCHAIN、LOC101113346、IQSEC1、RPL21和RPL8,大多数的表达基因型特征显现出等位基因不平衡现象,且受到至少一个e QTL-SNP与两个ASE-SNP的影响。4、为了挖掘高繁绵羊GDF9和BMP15影响的深层机制。我们分别对不同GDF9和BMP15血清浓度下的转录组进行比较与关联研究。结果血清中BMP15和GDF9的浓度可能依赖于调节它们共享的差异表达基因RPL23A、LOC101110403、PAQR5、LOC114116858,LOC114114874和NAIP建立内分泌信号交换。其中RPL23A、PAQR5与NAIP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卵母细胞发育和卵巢功能,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同时发现血液中广泛存在对GDF9、BMP15的ASE-SNP与e QTL-SNP的调控,共鉴定到502个ASE-SNP,包含58个同时与e QTL-SNP关联。共同调控GDF9与BMP15的e QTL-SNP与ASE-SNP表达的候选血液生物标志物JAK1,IL6R,ITGA4,GAA,PRKD3,CAMK2D,TAB2和IQGAP1的基因型存在明显的等位基因表达失衡现象。综上,本研究描绘了绵羊血液转录组与繁殖激素的网络全景,并对繁殖激素关联的调控元件进行深层探讨,证明了血液在识别激素影响下的主要基因及关联生物学过程方面的潜力,也为任何以血液为适合代理组织的复杂性状提供重要借鉴。
其他文献
肝脏是代谢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重要器官,多种刺激因素(如病毒感染、肝毒性物质或肝脏缺血再灌注等)均可引起急性肝功能不全,而长期反复的损伤会引起慢性肝损伤进而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和肝衰竭。因此,预防和控制肝损伤的发生和发展对肝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骆驼尿液具有抗癌、抗菌、抗血小板等活性,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癌症、肝损伤、痢疾等疾病。目前关于骆驼尿液抗肝损伤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
本论文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从沙葱粉在羔羊日粮中的添加比例和饲喂周期两方面入手,研究从2月龄刚断奶羔羊开始饲喂沙葱粉,经育肥试验后对其背最长肌4-烷基支链脂肪酸沉积的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联合的研究方式,探究低膻味组沙葱粉对育肥羔羊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物组成特征的影响,最终将组学部分重要数据与4-烷基支链脂肪酸进行关联分析,明确与膻味支链脂肪酸相关的靶向微生物和代谢
临床报告亚砷酸钠(NaAsO2)对肝癌等实体肿瘤的疗效较好,但有毒副作用。研究表明黄芪甲苷(AS-Ⅳ)具有抗癌、抗氧化应激、提升免疫力、保护肝脏等表现。本试验假设NaAsO2联合AS-Ⅳ或能产生协同抑癌的作用。鉴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肝癌等多种肿瘤中被激活,且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及自噬有关。论文拟通过HepG2细胞和裸鼠肝癌模型,运用毒理学、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以PI3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是公认的益生菌,它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的黏附与生长,调节宿主免疫力等益生功能。乳酸菌黏附性的强弱是评估其能否成为益生菌的重要指标,是其后续发挥益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本研究对前期奶牛阴道内分离的两株生长性能良好、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分离株进行黏附性评价,以高黏附性乳酸菌SQ0048菌株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SQ0048菌株黏附作用及其
内蒙古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地方种质资源。优秀种公羊冷冻精液的生产推广,能够提高种公畜的利用效率,加速育种工作进程,为生产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内蒙古绒山羊冷冻精液活力不稳定,情期受胎率低,解冻后精液品质具有明显的个体抗冻性差异。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内蒙古绒山羊精液冷冻保存体系,本研究以内蒙古绒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精液,利用统一的冷冻解冻程序进行精液抗冻性筛选,并将其分为高抗冻组(High Freeza
绒山羊是我国特色优势品种,所产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具有出口定价权的畜产品。内蒙古绒山羊因产绒量高、绒毛品质优良和遗传性能稳定而享誉世界。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完成的不同山羊品种基因组、转录组数据筛选功能位点,研发出首张适用于国内地方山羊品种芯片,结合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构建了高质量参考群体,基于该芯片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内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大数据基因组选择研究,对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初步解
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作为全球分布且严重危害反刍动物的寄生虫之一,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防控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加剧,给全球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内蒙古作为我国肉羊主产区,生产模式正在向多元化转变,不同饲养模式下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驱虫药物耐药现状是否一致还尚不清楚,尤其是捻转血矛线虫对伊维菌素耐药机理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已发现的耐药基因是否适用于国内现场
内蒙古绒山羊因其绒纤维特细、颜色洁白、手感柔软、光泽明亮而著称,这也客观上使得人们忽视了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肉用家畜的优良特性。内蒙古绒山羊是当地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家畜品种。但是,迄今还没有关于内蒙古绒山羊羊肉研究的系统报道,限制了对该品种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直接影响了绒山羊饲养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在对内蒙古绒山羊(2.5周岁、25-26 kg羯羊)羊肉理化和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转录组
附睾上皮细胞(Epididymis epithelial cells,EECs)形成的附睾腔微环境对维持精子的正常成熟起着关键作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细胞氧化还原代谢的副产物,附睾中适量的ROS通过调节c AMP水平在精子成熟和获能的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过量的ROS会使精子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因此,维持附睾腔微环境的氧化还原平衡对于精子成熟具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