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度,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价值观和智慧的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愈来愈频繁,文化的冲突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顺应历史潮流,祛除文化糟粕,吸取文化精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之一。生活在武陵山区的世居民族——土家族,顺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出来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自身独具个性的民族习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它承载着土家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即使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其灿烂的土家文化仍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大量的农村人口摆脱土地的束缚只身来到城市工作,打破了城乡封闭的格局,使原本封闭的土家社会与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民族习俗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迁,对民族习俗文化变迁前后的描述,以及对其变迁深层次原因的分析,成为民族习俗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农民工和土家族婚嫁习俗入手,在流动人口和文化变迁的理论指导下,分层次描述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各个方面及其意义;初步探讨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变迁;深入分析农民工的打工体验是如何带来土家族婚嫁习俗文化的变迁的,以及在其变迁中上代人与下代人、亲属之间、亲家之间的态度和行动。希望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传统土家族婚嫁习俗文化,以及农民工对农村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部分。综述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运用文化变迁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视角。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传统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形式以及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立足于当地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将贯穿于整个婚嫁的习俗概括为以“歌”传情,以“乐”添喜,以“物”寓意,以“礼”达意,以“忌”诉愿。第三部分,描述当代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变化,对其变迁的原因分析埋下伏笔。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地婚嫁习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婚礼举办的时间、地点,婚礼用品在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更重要的是其“以歌传情达意”意义的流失,同时,随着农民工的城乡流动,土家族婚嫁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功能都有了深刻的变化。第四部分,运用文化变迁理论剖析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变迁。农民工的打工体验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变革了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动摇了农村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农民工的城市工作造成了他们在当地人际交往中劳动力的“缺席”,为新技术新工具的引进打下了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工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承者之一,长时间的缺席,使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断层,而其城市的打工体验,又使其成为城市现代文化入侵到农村的重要载体,扩大了其传播路径。第五部分,婚嫁习俗变迁中的社会关系。随着现代文化的深入,人们摆脱传统文化的桎梏,转变价值观念,出现平等、自由、和谐的人际交往局面,人们的社会行动呈现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情感与现代性的互构。从另一方面来说,婚嫁仪式为加强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第六部分,作出总结。本研究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加速了土家族婚嫁习俗文化的变迁,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