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教育期望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EPS2013--2014数据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期望是个体基于自身能力水平和实际情况,对于自身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教育水平的心理预期,对于衡量个体教育获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群体教育期望差异状况,探究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邻里环境对中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于流动儿童和本地城镇儿童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非农户籍学生比农业户籍学生更期望上大学;女性比男性更期望上大学;西部地区学生比中东部地区学生更期望上大学;七年级学生比九年级学生更期望上大学;本地学生比流动学生更期望上大学;公办学校学生比民办学校学生更期望大学;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期望上大学。但是,在加入家庭、学校、社区因素后,九年级学生比七年级学生更期望上大学。(2)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个体能力的情况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单个层面对于中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家庭文化资本(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教育期望、家庭文化物资、家庭文化活动、参与辅导班)、学校环境(学校排名、同伴积极性、教师赞扬)、社区环境(社区类型、邻居精英职业、社区环境)对子女高等教育期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经济资本、父母学业监督、学校性质影响不显著。而在三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下,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学业监督对中学生教育期望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教育在中国人观念中对于个体提升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作用,因而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寄希望于更高的教育水平来改变自身命运;家长学业监督又与家庭经济状况正相关。(3)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只有个体认知、成绩、家庭文化物资、父母教育期望、学校排名、同伴积极性对流动儿童教育期望影响显著;是否独生子女、成绩、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期望、家庭文化活动、参与辅导班的状况、学校排名、同伴积极性、社区环境对本地城镇儿童教育期望影响显著。此外,尽管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邻里环境三个层面的变量对于两个样本影响显著度不一样、系数不一样,但是,SUR检验结果表明这些变量对流动儿童和本地城镇儿童两个群体的教育期望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人才工作摆在了突出的位置。高校女性人才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精英群体,代表了社会文化的主流方向,她们的现实处境反映了女
工作福利是企业组织除工资之外发放给职工的一种间接报酬的方式。职工工作福利的需求情况会直接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与满意度,进而影响企业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在湖北,国有经
本研究试图利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企业——JG集团的实地调查,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来探究和分析市场转型过程中大型国有企
学位
随着媒介化社会趋势的不断加强,网络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体,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阶段网络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传统的大学生婚恋观不断受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表示愿意迁到城镇定居,但这种附着有农村土地权利与户籍双重条件的愿望往往与国家政策相悖。为全面考察农民工真实迁移意愿,深入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