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性压力影响工作反刍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员工在下班后依然被工作所扰、持续思考工作的现象——工作反刍越来越普遍,已经引起国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现有研究发现,工作反刍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形式,会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感产生效价相反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工作反刍的作用后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工作反刍出现的前因,当前研究多从压力延续的视角出发,主要将其作为连通消极工作压力与其他结果变量的中介。但实际研究结果仅在消极工作压力-消极工作反刍的路径上获得支持性证据。因此,现有工作反刍前因的相关研究不仅没能分析积极工作反刍出现的原因,也忽视了工作压力的积极层面。在现实职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挑战性的工作要求,以往研究显示,挑战性压力的影响较为复杂,兼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这种“双刃剑”效应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同时影响两种表现形式的工作反刍。但是现有研究对于挑战性压力与两类工作反刍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及其建立连结的途径等问题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此外,结合我国反思内省的文化传统及国内职场的工作实际,可以推测出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员工中也会普遍存在工作反刍的现象。然而,我国学者对该现象尚缺乏关注。基于国内外工作反刍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依据压力认知激活理论,从压力应对的角度看待工作反刍,深入分析挑战性压力与工作反刍的关系,并为预防消极工作反刍的出现开展相应的干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研究一旨在了解工作反刍现象在我国员工群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先,通过对124名员工的预研究,确定工作反刍双维结构:情感反刍与问题解决反刍在我国员工群体中的适宜性。然后,对1 109份大样本调查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反刍在我国员工群体中有非常高的发生率(96%),显著高于西方国家员工的工作反刍人数百分比。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同时体验到中等水平的情感反刍与问题解决反刍的员工比例,也显著高于西方员工。本研究中有10.4%的员工为两类工作反刍双高水平体验者,但国外相关研究中,未发现员工中存在此种工作反刍表现。这些说明,相较于西方员工,我国员工下班后依然反刍工作的现象更为普遍。此外,我国员工工作反刍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性也存在着异于西方员工的独特之处。2.研究二旨在系统了解挑战性压力与工作反刍的关系。将横断、纵向数据结合起来,分析挑战性压力量的大小与稳定性对两类工作反刍的作用。子研究2.1对1109份数据进行挑战性压力对两类工作反刍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横断水平上,挑战性压力显著正向预测两类工作反刍。子研究2.2对两时点重复测量的605份数据进行二次响应面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跨越两时点稳定水平下,挑战性压力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工作反刍;当挑战性压力在跨越4星期的前后增大或减少时,情感反刍会增加,问题解决反刍会减少。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不仅挑战性压力量的大小会影响工作反刍,其不可预测的跨时间变化也会影响工作反刍。3.研究三旨在探究挑战性压力与两种形式的工作反刍建立连结的内在机制以及边界条件。从研究二可知,单时点横断水平与两时点稳定水平下,挑战性压力均与两类工作反刍显著正相关。研究一的潜在剖面分析也发现,一段时间内交替体验到两类工作反刍的员工占有很大的人数比例。那么工作中的挑战是如何与两类反刍建立连结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三依据压力认知激活理论,将日测量数据、跨层数据结合起来,从个体内和个体间两个水平检验中介机制模型的合理性。子研究3.1采用日志法对112名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连续5个工作日的调查。结果发现:当天工作中的挑战性压力能通过消极反应结果预期的部分中介作用引起下班后的情感反刍,通过积极反应结果预期的完全中介作用引起问题解决反刍。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员工,能在面对当天工作中的挑战性压力后产生较少的情感反刍。子研究3.2通过对51个团队的407名员工进行跨层调查发现:在个体间水平上,挑战性压力通过消极反应结果预期的部分中介作用引起情感反刍,通过积极反应结果预期的部分中介作用减少问题解决反刍。学习型组织文化显著调节挑战性压力与消极反应结果预期间的关系,调节挑战性压力与情感反刍间的关系。即在学习型文化水平高的组织中,员工在面对挑战性工作压力时较少产生消极反应结果预期与情感反刍。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四旨在通过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实现帮助员工预防产生情感反刍的目的。采用准实验设计的方式,在“表达性写作”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表达性写作分享阅读”干预法,对72名员工进行为期4天的干预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挑战性压力与情感反刍关系的调节量由前测的不显著变为后测的显著,情感反刍水平显著下降,问题解决反刍显著增加。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大样本横断数据的潜在剖面分析,获得了关于我国员工工作反刍现状的较全面的分析,明确了该现象在我国员工群体中具有独特的本土化特征,分析出一段时间内员工既能多次产生情感反刍又能产生问题解决反刍的现象的普遍性。其次,通过后续研究证实无论在个体内还是个体间水平上,挑战性压力均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工作反刍。这促进了学界对工作反刍产生原因的了解,拓展了现有研究聚焦于消极工作压力与消极工作反刍关系的片面研究视角。再次,本研究依据压力认知激活模型,分析出个体对压力反应结果的预期在挑战性压力与工作反刍间的中介作用。首次解答了面对工作中的挑战性压力,员工为何会产生两种形式的工作反刍的问题。同时,分析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型组织文化在缓解挑战性压力与情感反刍的关系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为员工在面对挑战性压力后减少产生消极工作反刍提供了组织及个人的干预途径,进而避免工作中的挑战对个体工作生活产生的一系列负性影响。最后,本研究发展的积极体验“表达性写作分享阅读”干预方案,为我国各行业员工提供了一个简便、易行、高效的预防消极工作反刍的方法。
其他文献
主要讨论了Wn与Cm的笛卡尔积和均衡完全r-部图Kr(n)的(d,1)-全标号,并得出了(d,1)-全数λdT(Wn□Cm)和λdT(Kr(n))的确切值.
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效果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对心理咨询作用机制的理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尽管研究者和实践者掌握了大量与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相关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促成等量的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的进步,原因之一是心理咨询研究和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断裂带(Goldfried,2019)。而连接心理咨询研究与实践的纽带之一,就是使用心理咨询过程中产生的文本数据进行研究
学位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由CERN领导建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它的4个对撞点上有ALTAS,CMS,LHCb和ALICE四个大型物理实验探测器,其中ATLAS和CMS探测器于2012年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而闻名。为了支持和扩展高能物理实验的研究范围,LHC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升级。升级后的LHC,称为高亮度LHC(HL-LHC),将以14 TeV的质心能量运行,其亮度将提高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地的过渡类群,具有复杂的生活史,既能适应水生环境又能适应陆生环境。繁殖和免疫对两栖动物适应水生和陆生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精卵结合是两栖动物成功受精的必要步骤,精子与卵子上表面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保证精卵特异结合的关键因素,且精卵识别具有高度的物种特异性。然而,关于两栖动物精卵结合蛋白的研究比较少。同时,两栖动物在经历复杂的生活史和栖息于多样的生境中时,更易遭受外界病菌和
肿瘤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肿瘤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同一类型肿瘤不同患者之间病理特征间的差异(肿瘤间异质性),还体现在同一肿瘤组织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肿瘤内异质性)。解析肿瘤异质性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肿瘤异质性不仅是由基因突变或基因差异表达引起的,还与基因之间交互作用关系的变化有关。研究基因之间交互作用在不同肿瘤状态之间的变化模式有助于解析肿瘤的异质性和揭示癌症的发生机制。鉴
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特别是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仍为乡村发展的短板。2018年初,国家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解析了农村人居环境及其整治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剖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运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全球应用较广的微生物农药,其产生的伴孢晶体毒素Cry毒素可以直接用于防控农业害虫;或者将Bt基因转入农作物中,可以有效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由于Bt毒素对人体无害、对环境友好,使得Bt生物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控中广泛长期应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在热传导问题中,基于温度历史演化重构Robin系数和热通量的不适定逆问题是过去三十年来人们感兴趣的研究内容。目前已有一系列文献建立了重构单一参数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本文的研究目标包括几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同时重构双参数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如何从二维椭圆型和演化状态下的热传导问题中识别Robin系数和热通量。我们考虑影响这些物理量的一些参数,包括基于空间,时间,时-空的函数等。然后,提出具有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与其附近乡村之间出现了一个城乡交错带,学界对此基本上已经认可。但是如何从空间上定量识别该地带,目前尚没有发展出一个成熟的方法。已有研究表明,该地带既具有“亦城亦乡”的特征,也具有乡村或城市不具有的独特性,同时往往也是矛盾和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带。而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捉襟见肘,显现出其现实局限性,亟待发展适应城乡关系变化下的新的城乡地域结论理论,以指导解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