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谢默斯·希尼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被认为是继叶芝之后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在1995年,希尼撰写的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希尼一生创作了很多诗集,为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然而,在他所做的十二部诗集中,希尼的创作风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爱尔兰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百年之久,目前虽已摆脱殖民统治,但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爱尔兰自身的文化话语权力、民族文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默斯·希尼作为一名爱尔兰诗人,被认为是继叶芝之后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在1995年,希尼撰写的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希尼一生创作了很多诗集,为研究者提供了广泛的素材。然而,在他所做的十二部诗集中,希尼的创作风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爱尔兰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百年之久,目前虽已摆脱殖民统治,但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爱尔兰自身的文化话语权力、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正在遭受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另一方面,诗人希尼亲身经历了爱尔兰较为动荡复杂的局势,在传统教育、民族身份、时代色彩和为灵魂和自由而写作的困扰中,希尼的诗歌创作风格经过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本文以希尼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析希尼在1966-1996年的诗歌,目的是为了研究希尼在寻求文化身份中所创诗歌风格的变化。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归纳综合法两种方法。在整理文献、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希尼的诗歌出发,将希尼的诗歌创作综合归纳为三个不同阶段,研究希尼诗歌中表现的抵抗策略:在第一阶段,诗人在受到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下,描写恬静的田园生活,注重对爱尔兰文化的追寻,关注爱尔兰的植物、泥土和沼泽等元素;在第二阶段,诗人面对国内的冲突和舆论、爱尔兰“他者”的身份危机以及国内民众在后殖民统治下面临的艰难的生存问题,被迫从周边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关注现实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这一阶段中,诗人一方面用独特的沼泽诗批判了殖民者的残酷和暴力,另一方面,希尼隐而不显的地名诗述说着英国和爱尔兰冲突的历史;在第三阶段,诗人在老年阶段经历母亲离世等变故,诗歌的重心从批判现实转向了诗歌的寓意性,以更冷静的带有现代文明的眼光,获得对生命更为豁达的理解,诗人的诗歌也超越了现实的伦理价值和理解限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该研究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希尼不同阶段的诗歌,发现希尼的诗歌经历了从最初淳朴自然的浪漫主义,到极具含蓄地揭露现实、批判现实,最后到超越现实、冷静地挖掘爱尔兰精神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分析希尼诗歌风格的变化,以期为学界研究希尼的诗歌提供合理和客观的阐释;另外,本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下研究希尼的诗歌,从地名诗中分析了爱尔兰国家的“他者”身份,从沼泽诗中揭示了暴力的现象,探究希尼诗中的身份危机,挖掘希尼在诗歌中表现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身份认同感,也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再局限于盲目投放广告来扩大销售额,而是将目光逐渐从巩固原有客户,逐渐转移到集中更多的资源用来拓展新业务,使得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也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客户关系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客户关系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尚未成型,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客户关系价值评估方法已经迫在眉睫。科学合理的客户
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并纳入了法律体系。在完善法律体系,构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国外成熟的环境影响报告有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环评报告编制的问题,通过书面文件了解具体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明确控制或补偿环境影响的手段。对于翻译国外环境影响报告的需求也因此产生。非谓语动词在英语中极为常见。本翻译实践报告针对翻译材料中出现的非谓语动词作后置定
新课程、新高考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19年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也已全面投入使用,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在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的道路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新版教材课后练习有效性如何?巩固知识的效果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提升生物核心素养上效果如何?这些问题是在新教材使用伊始教育工作者亟需了解的内容。于教师而言,充分理解课后练习的特点、明白教材编撰者设计的意图,才能最大发挥教材课后
EPC模式是国际上比较盛行的一种承包模式,它在缩短项目周期、降低项目造价、减少过程纠纷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也逐渐进入国内建筑市场。我国许多拥有EPC总包资质的企业是通过设计院转型而来的,在设计、采购、施工等综合管理方面经验仍然欠缺,尤其是在对项目质量管理方面。灌区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C水库灌区工程采用的EPC模式,目前项目所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严重,导致
随着信息2.0时代的到来,大多数高中学生拥有多元化的学习英语的方式。但是在高考背景要求下,大部分学生接触英语的主流渠道仍然是英语课堂。因此,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将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语境下英语课堂上使用的英语具有特殊作用。英语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实施教学的媒介语言。教师说的英语一方面具有目的语示范作用和语言输入作用,另一方面又具有组织教学的作用。因此,研究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可以帮助英语
教师话语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语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外语时课堂内容输入的重要媒介,教师话语质量直接决定学生的语言输出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有效和高质量的提问,如何通过语言实现交互作用,从而调整课堂进程,并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合理的反馈等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实施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新观念的不断传播,对课堂教师话语的深入研究
深度学习的理念意在引领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实现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提升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素养为本”的教与学,注重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深度学习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理念相吻合,课程教学应当始终围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浅层学习”为“深度学习”开展实践研究。化学学科作
模型认知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它的培育要以“模型素材”为载体。如何分析化学教材中化学“模型素材”的呈现方式、如何运用化学“模型素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当今一线化学教师提升自身模型认知水平,落实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梳理化学模型及其教学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将化学“模型素材”划分为符号模型、图像模型、实物模型和数学模型四类,对比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与精工版高中化学
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华裔学生数量众多,印尼三语学校是印尼华裔小学生汉语教学的主阵地,在印尼三语学校中做好小学生汉语教学一直是学界和相关从业人员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印尼八华学校不仅在印尼三语学校的华文教育中极具代表性,而且从华裔小学生华文教育角度看,也最能反映印尼华裔小学生华文教育的基本状况。笔者以印尼八华学校小学部为典型范本,同时也适当关注其他学校的小学生汉语教学,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查阅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与日俱增,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当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压力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个人专业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研究大多针对高职院校,只有少部分是针对中小学教师,针对高中英语教师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研究以高中英语教师为样本考察和了解他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