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感对捐助意愿的影响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eoneon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慈善活动在现代福利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学术界围绕着善因营销、个人慈善捐赠等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在理论研究中,捐赠者的个人影响因素是捐助行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认为,个体的生理状态——饥饿感对其捐助意愿存在着影响。在自我损耗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了饥饿感与捐助意愿关系,提出人们的饥饿感对其捐助意愿有负向影响,心理关联在饥饿感与捐助意愿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且捐赠诉求类型在饥饿感对捐助意愿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来说,与非饥饿相关捐赠诉求相比,在饥饿相关捐赠诉求情景下,高水平饥饿感对捐助意愿的负向影响减弱。其原因在于,当饥饿的捐赠者看到饥饿相关捐赠诉求时,此时正在经历饥饿,有相似身体感觉,所以较容易想象到受助者面临困境时的画面,这种想象过程拉近了捐赠者和受助者之间的心理关联,并带来更高的捐助意愿。本文通过三个正式实验收集数据。研究发现,饥饿感对捐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心理关联的中介效应显著。与非饥饿相关捐赠诉求相比,高饥饿感水平在饥饿相关捐赠诉求情境下有更高的捐助意愿。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饥饿感为切入点,探索了生理状态对捐助意愿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心理关联的中介机制发生作用。(2)验证了捐赠诉求类型是饥饿感对捐助意愿影响的边界条件。(3)对另一种生理状态——性冲动进行了探索,心理关联机制同样适用于解释性冲动对捐助意愿的负向影响。综上,本文从生理状态角度出发,拓宽了个人捐助行为研究的视角,探索了生理状态对捐助行为的影响机制,讨论了捐赠诉求类型在饥饿感与捐助意愿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且这些结论对慈善捐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募捐人员应该考虑捐赠者的生理因素对捐助意愿的影响,趋利避害,制定有效的策略来达到更好的募捐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设备的普及,大量物联网应用应运而生。然而移动设备的计算、缓存资源往往受到自身体积的限制,无法处理大量计算密集型、延迟关键型的计算任务,于是云计算乃至边缘计算被提出以应对上述问题。移动设备通过将部分计算密集型、延迟敏感性任务卸载到云端以共享云端的计算资源,低延迟条件下完成到达的任务成为可能。然而随着5G时代即将来临,超密度网络渐渐成形,不同于传统的云计算架构,超密集网络在
突发性水体镉(Cadmium,Cd)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对当地水体生态环境及下游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投加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phate,PFS)是应对突发性水体镉
细胞图像分割一直是医学图像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在白细胞图像分割领域,由于白细胞类型多样导致细胞形态各异,加大了分割的难度。血液涂片中存在大量红细胞与白细胞粘连的情况,以及不同染色技术和成像方式造成的成像效果差异也是白细胞分割中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代替繁重的人工重复性工作,利用深度学习强大的自学习能力解决细胞分割领域的难点问题,提高细胞分割的准确率和效率。针对上述问题
农业对国家的兴旺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换也愈加深入,因此农业科技文本的翻译愈加重要。本报告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原文本是农业科技
紧急避险作为法定的正当化事由之一,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相关法条并未对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作出详尽的解释和规定,因此对紧急避险是否成立在各
目的: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是一类兼性的细胞内寄生菌,部分菌种致病能力强,宿主众多,传播途径多样,社会危害重大。课题组前期在临床和环境中分离和发现了广州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guangzhouesis)新种、另弗朗西斯菌(Allofrancisella)新属、嗜半胱氨酸菌(Cysteinphilum)新属、以及多个未命名的新种和新属新种。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
Fe-Ni因瓦合金由法国物理学家纪尧姆于1896年首次发现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呈现较低的膨胀系数的特性(因瓦效应),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精密仪
目的:鉴于传统的室温固化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脆性大、韧性差以及表面粗糙易于细菌定植等缺点,本实验利用纳米银粒子(Ag Nanoparticles,AgNPs)与钛酸钾晶须(potassium titanate whisker,PTW)对室温固化型PMMA的抗菌性和机械性能进行增强,合成纳米银增强室温固化型PMMA复合材料(AgNPs-PMM
本翻译实践报告旨在研究作者如何在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林业科技文献—《华南农业大学校园植物组成与利用分析》翻译实践,包括译前准备、翻
当下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在全球频发,人们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营造景观为人与自然注入健康与活力。《景观建筑理论:生态视角》一书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从生态出发的新视角。通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