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 阿尔比戏剧中的死亡

来源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不仅是美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而且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亦被公认为继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姆斯以及尤金·奥尼尔之后最重要的戏剧家,同时也被看作是荒诞派戏剧在美国的开山始祖。不难发现,在阿尔比的剧作中,“死亡”是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因此,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对阿尔比戏剧文本中死亡情节的分析,结合阿尔比自身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对这一主题哲学和心理学范畴的解读,本文旨在表明,在阿尔比的一系列剧作之中,对死亡的描写已经远远超越了一种文学手段,而成为阿尔比揭露社会问题、唤醒读者良知的途径。本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阿尔比的戏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简要概括了美国戏剧乃至世界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主题。第二部分列举了阿尔比戏剧中出现的死亡情节,从杀害陌生人,谋杀邻居,到杀害自己的亲人,甚至包括杀害父母和孩子,表明死亡已成为阿尔比戏剧中一个特别的话题。第三部分通过对上一章所提到的死亡情节进行分析,总结出阿尔比想要通过死亡所表达的三个社会问题,分别是:失去真爱无异于死亡,追求错误的价值观无异于死亡,寻找虚假的安全感无异于死亡。第四部分将阿尔比戏剧中对死亡的特别关注同其个人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并通过引入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这一心理学概念,探讨阿尔比死亡观产生的个人渊源、社会渊源以及理论渊源。最后为结语部分,指出:阿尔比的死亡观并非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恰恰相反,它体现了阿尔比积极的人生观。通过在自己的戏剧中不断地描写死亡,阿尔比事实上是通过死亡来揭露如今死亡般的生存状态,从而鼓励自己的观众警醒,努力挣脱死亡的阴影,找寻真正的生活意义,更好地活下去。
其他文献
分析了3个紫薇品种花粉活力及不同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紫薇品种鲜花粉活力存在极显著差别。低温有效地延长了花粉活力的保持时间,在4℃条件下,花粉活力保
日本人崇尚自杀,信奉“武士道”精神,崇尚毁灭之美和寂灭之美,注重“切腹”自杀的痛苦仪式。中国的“仁”是检验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注重人道,追求道德教育。一郎受到日本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是细胞外基质和基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细胞外基质结构完整和稳定的关键。乙酰肝素酶是目前体内唯一能够降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D-葡萄糖醛酸
魏晋游仙诗大致经历了建安、正始、太康、东晋初期四个阶段.主要创作者相应是曹操与曹植、阮籍与嵇康、陆机与左思、庾阐与郭璞诸人,从有无寄托、藻饰轻重、体式流转诸方面多
英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所以诗歌翻译中得与失并存,然而作为语言文化交流的文学创作方式的媒介,诗歌翻译使原诗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However,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wo
好的翻译家应能运用译文语言中最自然的表达手段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内容和形式。翻译家不能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细节(例如词序、句子结构、句型等),但必须对原文总的语言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小说《达洛维太太》描述了主要人物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的心理和感情历程。两人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危机,因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恐惧和孤
在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相同的政治价值追求: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的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除了政治追求的相似性之外,两人的理论论证体系也有异曲同工
鲁迅的从记忆的角度去解读,可以分作两个层面:子君和涓生的婚姻恋爱悲剧源于他们的结合导致他们被社会孤立,从而丧失掉他们在群体中的本来位置,而且,失去社会认可的他们仅凭
"e时代"指的是"电子时代",这个家喻户晓的词汇意味着信息的丰富和获得信息的便捷.更意味着变化和革新.e时代中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在素质提升中,外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