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中国对于投资者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是以中国市场为背景,考察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以及投资者对于这样一种变更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所有权高度集中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所有权高度集中的公司,控股股东会做这样一个权衡:是改善公司治理机制从而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还是利用较差的治理机制来获取非透明收益。本文选取了2003-2005年作为研究时间段,此时中国股市正处于熊市阶段。在这一时期,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来获得收益并没有多大意义。相应地,利用公司治理机制薄弱来获取非透明收益就成为了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主导因素。本文的研究动机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独特的审计市场为研究审计师变更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背景。与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的会计和审计职业是受政府监管和调控的。第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每年会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排名,这为鉴别高质量审计师提供了机会。第三,控股股东选择或不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往往不同。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可能会改善公司治理,但这又会使控股股东失去获得非透明收益的机会。而在本文的研究时间段内,市场刚好处于熊市,大大抑制了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从而更有利于研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审计师变更的关系。第四,中国市场对于审计师变更的反应也可能与西方市场不同,因为中国市场的盈余管理有其独特的一面。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创新和贡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审计质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审计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以及市场对审计师变更的反应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评价了现有文献的问题和不足并揭示其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三部分为相关理论分析,主要分析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在公司治理、审计师变更和市场反应中的体现和支持。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和实证结果分析。本文主要选取了三个变量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替代变量,分别是所有权集中度,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SH),独立董事比例(INDIR),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情况(CEOCHR)。与以往文献中的研究不同,本文对审计师的变更类型进行了区分,分别是变更为更大事务所的审计师以及变更为更小事务所的的审计师。通过对审计师变更的检验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小或者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的情况,公司越有可能将审计师变更为更小事务所的审计师。但是控股股东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却与本文假设不一致,这说明可能存在审计合谋现象。总的来说,本文研究证明了内部治理机制较差的公司倾向于选择质量不高的审计师从而获取非透明收益。对于市场反应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异常收益为正(负)时,盈余反应系数与审计师质量以及变更为更大事务所的审计师正(负)相关。相反地,当异常收益为正(负)时,盈余反应系数与变更为更小事务所的审计师负(正)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投资者认为“十大”能够更有效抑制公司在盈余管理中将收入调增,从而导致在非正常收益为正(负)时,盈余反应系数更高(低)。公司将审计师更换为更大事务所的审计师,向市场发出的是盈余质量高的信号,因此当非正常收益为正时,投资者会认为其股价上涨幅度更大些,而当非正常收益为负时,投资者也会认为其股价下跌幅度更小些。相反地,公司将审计师更换为更小事务所的审计师,向市场发出的是盈余质量低的信号,因此市场反应情况也会相反。总的来说,本文研究结果证明,市场会对审计信息进行评估,投资者是精明的,他们往往会在做出投资决策前综合考虑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程度,不同审计师的审计质量不同,大事务所的审计师能够在中国市场上脱颖而出。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主要创新与政策建议,分别从变更主体的监管和审计环境的监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阐释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可能改进的方向。本文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角度的创新。本文基于中国市场来研究公司治理与审计师变更及其市场反应的关系,弥补了以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并且本文在研究上贯穿于审计师变更的前因后果,使得对该类问题的研究更为全面、系统。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本文对时间段及样本进行了特殊处理,削弱了降低融资成本对获益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②对审计师变更类型进行了划分,从而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对该类问题进行研究。③分别在非正常收益为正或为负的情况下,单独来检验审计质量和审计师变更对盈余反应系数的影响,使得对该类问题的研究结果更加可靠。第三,本文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发现在一定市场环境下,为了隐藏非透明收益,治理结构差的公司,也即代理成本高的公司,反而不会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另外,盈余反应系数与审计师质量这两者的关系,是与非正常收益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