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日常生活“质地”之上的丰盈群像——论孙惠芬小说中的人物世界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孙惠芬小说中的人物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人物不同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世界对人物进行分类,把各类人物形象放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这一大背景之下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笔下各类人物的生存处境和心灵世界的特点,最后将对孙惠芬的人物世界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动因。 本文拟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分析各类人物的现实生存处境,按照不同人物的不同地域范围分为三大类型:乡村人物、城乡之间的人物和城市中的人物,共包括农民、打工者、知识分子、城镇干部以及城市人五个群体,从各类人物生存状况主要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附带探讨人物生存处境的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按照第一部分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的心灵世界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理出各类人物在心灵世界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三部分将在前两部分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论述作者的人物世界,从人物世界的体系性、人物塑造的独特性和“心灵实录与自我的言说”三个层面来分析其特征,最后将对作者人物世界的缺失进行探讨。 结语部分将着重叙述孙惠芬的人生经历、创作历程,并且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资源和作者进行创作的动因。
其他文献
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留学时认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诚”和“爱”。基于这一认识,他在晚清时期就呼唤“抱诚守真”的“精神界之战士”,到五四时期又有改变国民精神的呐喊,可以说,改
学位
“心通九境说”是唐君毅最重要的核心思想。它是唐君毅美学思想的结晶,是唐君毅境界理论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它蕴含了唐君毅思想体系的全部意旨。本文将紧紧围绕“心通九境说”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以劳动和爱情为基本题材的山歌呈现了中华各民族的日常生活态度,彰显了人们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在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占据着独特地
众所周知,张艺谋一直是一位钟情于从小说改编电影的导演。他的电影改编艺术一直是他导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张艺谋电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的类型,如张艺谋与第五代、
本文主要讨论或然语气副词“也许”和“大概”在小说文体中所表现出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和文化方面的异同。吕叔湘先生认为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又不容易将其分得干净利索
吃是人类的普遍存在方式,隐喻是我们的普遍思维方式。中国有丰富的吃文化,这使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则
形容词是汉语一个重要词类之一。目前,对外汉语形容词教学和偏误分析还不多见。特别是国别化形容词偏误的研究比较薄弱。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形容词偏误分析更为寥寥。造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