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的现状与保护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树名木是人类宝贵的自然和文化财富,城市里的古树名木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许多树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研究和保护城市里的古树名木十分重要,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也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古树名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土壤实验分析进行了研究,具体的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的概况和生长现状。发现其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数量最多的是武昌区,达到了191棵,而数量最少的江汉区和硚口区都只有1棵。树种种类较多,其中樟树最多,珊瑚朴次之,有很多珍贵的树种只有1棵。树龄上大多为一百多年的三级保护树种,树龄在300~499年的二级保护树种只有5棵,500年以上树龄的一级保护树种只有2棵。发现研究区正常株的数量为196棵,非正常株的数量为65棵,分别占总数的75.1%和24.9%。其次,研究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发现实地调查的样本古树名木用地场所主要有8种,分布较均衡,其中林地类型数量最多,有30棵,寺庙和酒店类型最少,有17棵。地面铺装为单一的硬质铺装有17棵,占样本总数的9.4%。人类的活动不仅对古树名木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反过来人类也会受其影响。再次,在不破坏古树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对21棵古树的土壤进行采样并做实验测试了九个指标,和《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中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只有EC值的均值(M=0.12<0.15)不在其范围内,其他除了紧实度(未有对比资料)的七个指标的均值全部在其范围内,说明样本古树的土壤化学性质整体较好,但不同地区也有差异。通过和《中国土壤》中的分级标准对比,发现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都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发现部分古树名木的土壤存在土壤紧实和人为踩踏的问题。最后,还研究了武汉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采取的保护措施,发现其采取的保护措施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保护措施为标识牌、砌树池和围栏,但有16棵古树无任何保护措施,还有其他部分古树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全面。并分析了上述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同时列举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古树名木自身的问题、保护工作的不完善、人类和古树之间的相互影响、土壤问题和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并从养护措施、复壮措施、政策管理措施和针对性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的现状有更详细和及时的了解,指出的一些不足之处和保护建议,对于研究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具有参考意义。同时还为其他城市的古树名木的保护、合理规划城市景观建筑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类星载传感器已能为地理国情监测、农情监测、安全预警、定位导航等行业和大众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其中,光学遥感卫星数据由于其具有时空分辨率高、地表覆盖信息丰富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需求日益提升。然而,光学遥感传感器在采集影像数据时受大气中云层影响,存在地物信息被遮挡的情况,致使光学遥感影像数据质量降低,从而影响数据的行业化应用。因此,研究光学遥感影像中存在的云
脂肪酶具有广泛的底物选择性,以及底物特异性,它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耐有机溶剂,而且不会产生过多的副反应,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游离的脂肪酶使用成本高,不易回收,并且酶在生产纯化中也较为复杂。将酶展示在细胞表面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展示在细胞表面的酶不需过多的纯化步骤且容易回收利用,而酵母细胞的个体大,展示酶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小肽CL7是大肠杆菌素E7(CE7)
中药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方法,并以产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为最终目的。自1985年我国施行新的药品注册审评办法以来,我国新药研发及其注册管理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过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国家对中药新药研发给予高度重视,预示了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中药新药研发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基于多年新药研发实践,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有效性"为核心,以物质为载体,以
细胞自噬是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降解系统,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中。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与细胞其它生命活动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联系。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控自噬水平,包括信号通路调节、翻译后修饰调控和转录调控。其中,在转录水平上调控自噬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证明,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噬调控途径。组蛋白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类型,其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其研究可为全球及区域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对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大量关于植物构建机制的研究,并发现生态位理论(环境筛选作用)和中性理论(扩散限制作用)能较好地解释植物群落构建机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陆生植物群落,而湿地植物群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从陆生生态系统得出理论是否适用于湿地生态系统仍存在争议。本研究以
泥炭藓因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被大量开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伏旱气候的影响,泥炭藓湿地遭受干旱胁迫,导致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遭到严重破坏,人工种植泥炭藓以恢复泥炭藓湿地及加速泥炭藓繁殖成为可供选择的途径。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优势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仍少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
Argonaute(Ago)蛋白质是一种可编程核酸酶,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真核生物Ago蛋白质在RNA干扰途径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在小RNA或者小DNA的引导下识别甚至切割与之互补的RNA。原核生物Ago蛋白质可能参与宿主防御和DNA复制,偏爱在小DNA的引导下切割与之互补的DNA。Ago蛋白质已经在核酸检测和遗传操作等方面得以应用,为了进一步拓展基于Ago蛋白质的核酸操作工具,我们通过生
L-2-氨基丁酸(L-ABA)是一种非天然手性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药物中间体,L-2-氨基丁酸被广泛用于化学品和药物的合成,如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和布瓦西坦、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等,L-2-氨基丁酸生产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价格高昂同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工业应用,相比之下,生物合成法绿色无污染,更适合L-2-氨基丁酸的绿色合成。L-苏氨酸脱氨酶(TD,EC 4.
Wolbachia内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除了影响宿主的生殖外,有研究报道Wolbachia会影响宿主的生长发育,如宿主的发育历期和体重等。但目前对Wolbachia影响宿主发育的分子机制还研究较少。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农田害虫天敌,一年内可发生多代,且易于室内养殖。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草间钻头蛛有Wolbachia感染,感染蜘蛛的幼蛛发育历期显著
生物的成功繁殖是种群维系与扩散的基础,进而影响物种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不同的生境条件会影响繁殖水平,特别是对于广泛分布的植物物种,最典型的因素有光照(非生物因子)与传粉者(生物因子)。与此同时,植物在种群内的不同位置也影响植物的繁殖成功,如小规模或不规则的种群增加了种群边缘株的比例,继而影响传粉者的觅食行为,导致植物繁殖产生差异。本实验以分布范围广、虫媒传粉的草本植物野慈姑(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