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紫苏(Elsholtiza bodinieri Vaniot)为唇形科(Lamiaceae)香薷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作为草药或民间传统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头痛,咽炎,发烧和肝炎等症。毛叶巴豆(Croton caudatus var. tomentosus)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巴豆属植物,傣族常用药,其茎和叶为傣医名方“七味榼藤子丸”的主要组成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癌症、伤口,疼痛,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本论文应用现代天然产物研究方法和技术,从上述两种民族药用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59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并利用活性追踪方法首次对东紫苏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CV活性研究;同时,论文还对毛叶巴豆中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研究。本论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综述了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第二章详细论述了香薷属植物东紫苏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第三章报道了东紫苏体外抗HCV活性研究情况。第四章介绍了大戟科巴豆属植物毛叶巴豆的化学成分及细胞毒活性研究。第五章对本论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讨论。论文对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香薷属植物有着悠久的民间药用和食用历史。香薷属植物约有40种,全球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在我国尤以云南最为丰富。该属植物在国内作为民间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中暑、发热等,此外,常作为凉茶饮用,是药食两用植物。其化学成分主要包含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和其它类型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香薷属植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作为蜜源植物、代茶饮品和民间药物开发利用。我们对香薷属植物东紫苏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75%丙酮/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42个化合物,包括9个新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黄酮及其苷类、单萜、三萜及其苷类、木脂素、有机酸酚苷等成分。包括11个黄酮及其苷(9-19),19个三萜及其苷(1-8,20-30)、1个单萜(31)、2个木脂素(32、33),9个有机酸酚苷类(34-42)。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东紫苏苷E(1)、F(2)、G(3)、H(4)、I(5)、J(6)、K(8)、(2R)-eriodictyol7-0-(6"-3,4-dihydroxycinnamoyl)-β-D-glucopyranoside (9)和(2S)-eriodictyol7-O-(6"-3,4-dihydroxycinnamoyl)-β-D-glucopyranoside (10)。化合物7修正了参考文献数据。化合物7、11、23、27-33和35-4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黄酮、三萜和有机酸酚苷类化合物为东紫苏主要成分。此外,我们在建立的HCV细胞培养体系的基础上,以目前标准治疗药物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为阳性对照,建立了抗HCV药物体外筛选方法,并应用于东紫苏粗提物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CV活性实验,发现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分具有显著的抗HCV活性,从现代药理学上证实了东紫苏具有抗HCV活性的效果;同时,对从东紫苏中分离的7个主成份化合物进行了初筛,得到了4个化合物有明显抗病毒活性(SI值>8),其中,主成份芒苷抗HCV活性效果最好(SI值>500)。我们从大戟科巴豆属植物毛叶巴豆75%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木脂素、倍半萜、芳香化合物甾体等,包括6个木脂素(1-6)、3个倍半萜(7-9)、7个小分子芳香化合物(10-16)、1个甾体化合物(17)。化合物5-9和10-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所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初步认识了毛叶巴豆化学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