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通过对围绝经期高脂血症痰证中医证素特征及其与血脂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其中医病位、病性特点及围绝经期高脂血症痰证兼杂特征,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为防治围绝经期高脂血症提供依据。 方法:120例围绝经期高脂血症痰证患者为观察组,120例围绝经期高脂血症非痰证患者、50例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女性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脂值,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研究观察组痰证特征及其与血脂的关系。 结果: 1.本病的病位证素分布特点研究发现:主要涉及肝、脾、肾、胞宫、心、胆,而以肝、脾、肾居前三位,与其他病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又肝最为多见,与脾、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2.本病的病性证素分布特点研究发现:实性病性主要涉及痰、湿、气滞、血瘀、热、阳亢,而以湿和气滞多见,与血瘀、热、阳亢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虚性病性主要涉及阴虚、气虚、血虚、阳虚,而以阴虚和气虚、血虚为主,三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本病的证素兼杂特点研究发现:病位证素兼杂以肝肾同病和肝脾同病最为多见,与其它病位相兼构成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与实性病性证素兼杂以痰湿相兼、痰气滞相兼、痰湿气滞相兼最常见,三者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与虚性病性证素兼杂以痰阴虚相兼、痰气虚相兼、痰阴虚气虚相兼、痰血虚相兼较多见,四组间构成比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与虚性证素相兼频数整体低于痰与实性证素相兼。 4.观察组证素与血脂的关系发现:脾与总胆固醇(TC)有正直线相关关系(P<0.01),心与TC有正直线相关关系(P<0.05),痰与甘油三酯(TG)有显著正直线相关关系(P<0.01),阳亢与TG有负直线相关关系(P<0.05),阳亢与载脂蛋白B(ApoB)有正直线相关关系(P<0.05),其余证素均与血脂水平之间无显著直线相关性(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证素对血脂的影响得出:脾、痰为TG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15、1.018>1),即脾、痰证素积分越高时,TG升高的可能性越大。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B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13、1.027>1),即胆证素积分越高时,HDL-C降低的可能性越大,ApoB升高的可能性越大。气滞为ApoB的危险因素(OR值为1.034>1),即气滞证素积分越高时,ApoB升高的可能性越大。阳虚为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20、3.067>1),即阳虚证素积分越高时,TC、LDL-C升高的可能性越大,且LDL-C升高的可能性更大。阴虚是TC的保护因素(OR值为0.988<1),即阴虚证素积分越高时,TC升高的可能性越小。气虚为LDL-C的保护因素(OR值为0.507<1)。 结论: 1.肝、脾和肾为本病的主要病位,从肝论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2.本病的实性病性证素特点主要是湿、气滞,血瘀仅次于气滞;虚性病性证素以阴虚、气虚和血虚较为多见,认为气血失调为本病的主要机理之一。 3.本病证素兼杂特点: (1)病位证素兼杂以肝肾同病和肝脾同病最为多见。 (2)在研究痰与病性证素相兼时,发现以痰与实性证素相兼为主,其中,痰与实性病性证素兼杂以痰湿相兼、痰气滞相兼、痰湿气滞相兼最常见。认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津留为痰,促成痰浊内生,是出现本病的关键。因此,疏肝理气化痰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4.本研究中,通过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证素与血脂的关系得出:TC与脾、心、阴虚、阳虚证素积分关系密切,TG与脾、痰、阳亢证素积分关系密切,HDL-C与胆证素积分关系密切,LDL-C与气虚、阳虚证素积分关系密切,ApoB与胆、气滞、阳亢证素积分关系密切。在本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时,可结合分析微观指标,将其纳入宏观辨证,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相当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