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性口头创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口口相传。俄罗斯民间文学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民族性格。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自然派逐渐取代了浪漫主义成为俄罗斯文学创作的主要流派。涅克拉索夫继承了“自然派”暴露社会黑暗和同情底层小人物的创作原则,将民间文学元素融入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代新诗风。其中,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是诗人在俄罗斯民间文学基础上创作的著名诗作之一。目前,国内对《严寒,通红的鼻子》的研究局限于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民主革命思想,对诗歌中民间文学元素的分析鲜有涉及。在论及民间文学与涅克拉索夫创作联系时,学者多关注《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中的民间文学要素。因此,本文尝试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分析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深入挖掘长诗中的民间文学元素,分析诗人利用民间文学要素进行创作的缘由。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中外学者对涅克拉索夫诗歌创作研究的整体概况,分析了不同时期研究的侧重点,概述了学者们对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的整体研究。前期的研究成果是本论文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石。正文分四个章节展开。第一章从诗人生平和对俄罗斯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两个方面阐述了涅克拉索夫的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民间文学的密切联系,并介绍了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的创作背景。第二章分析了长诗《严寒,通红的鼻子》中涅克拉索夫对俄罗斯民间哭调的运用。在结构方面,诗人借用了殡葬哭调中的三段式叙事程式;在内容方面,诗人借鉴了哭调中“农村妇女命运”的主题。借助哭调诗人真实再现了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寡妇的悲惨命运,增强了作品创作的抒情性。第三章分析了长诗命名方式与俄罗斯民间神奇故事命名传统之间的联系,剖析了诗人在长诗中对《严寒老人》这一俄罗斯民间故事情节的移植和重构。对民间故事的借用凸显了长诗的叙事张力。第四章关注诗人在长诗中运用的俄罗斯民歌格律和修辞手法。民歌格律和相关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结语部分中作者概述了《严寒,通红的鼻子》与民间文学的整体联系。民间哭调、民间故事和民歌是人民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学样式,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诗人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借用不仅再现了人民大众的真实生活面貌,还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叙事性和音乐性,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便于普通大众对作品的接受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