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大断面隧道分区冻结分部构筑地层位移规律及施工技术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ui19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州地铁六号线区间暗挖段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试验,采用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对浅埋大断面隧道分区冻结产生的冻胀融沉现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平注浆和冻胀控制技术,提出了分区冻结分部构筑的施工工法,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进行人工冻土热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冻土和融土的基本物理参数如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热物理参数如冻结温度、导热系数等,为进一步的数值模拟奠定基础。(2)采用冻胀融沉热力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浅埋大断面隧道分区冻结分部构筑施工过程中地层位移规律进行模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隧道冻结期内,积极冻结45day后,地层产生的最大冻胀位移为102mm,地表产生的最大冻胀位移则达到100mm。在解冻期内,解冻125day后,地层最大沉降量为-50mm,地表最大沉降量为-51.4mm。(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浅埋暗挖隧道分部构筑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验证其施工可行性。结果表明,冻结一区无论上部土体还是下部土体,从开挖到围护再到结构施工,冻胀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均在减少,冻结二、三区的规律类似。由于垂直冻胀位移比水平冻胀位移大且危害大,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和辅助手段来控制垂直冻胀。(4)通过现场监测,对冻胀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局部水平注浆改良技术解决了局部冻结壁发展缓慢的问题,保证了在积极冻结期内冻结壁的完整性。站内冻胀控制方法有效控制了冻胀导致的地表变形,降低了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对浅埋大断面隧道暗挖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并为实际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图62表14参88
其他文献
淮南舜耕山-罗山推覆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在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样式,推覆体构造研究为资源勘查和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同时也为煤矿瓦斯及水害防治提供依据。为此,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统计和演化、微观分析等方法对区内构造地质剖面、宏观和微观地质构造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动力学特性,探讨了研究区推覆体构造形成与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呈东西方向展布,主要由舜耕山块体和罗山块体构成
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其中由于车道偏离导致的交通事故更是逐年增加,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成为研究方向。论文以国内外车道偏离控制系统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辅助驾驶技术中的车道偏离防避系统控制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获取道路信息,并对车道线进行识别检测,为后续车辆偏离车道决策提供依据。针对弯道车道线识别要求具有实时性和鲁棒性,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车道
为了研究负压条件下爆炸容器内爆炸引起的振动及噪声特性,本文针对自行设计制造的小型抽真空爆炸罐和5 kg TNT当量球型爆炸容器进行相关研究。分别在小型抽真空爆炸罐和5 kg TNT当量爆炸容器内进行负压环境爆炸实验,借助NUBOX 8016型爆破振动测试仪、LeCroy示波器、SZ4A型噪声振动测试仪、加速度传感器等仪器对爆炸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参数进行测试。采用Hilbert-Huang Trans
我国煤炭行业借助科技创新之力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仅2020全年我国煤炭开采、掘进机械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 78.5%和60.4%。但井下矿井资源开发始终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灾害愈频发等难题,其中就包括了关于泥质膨胀性软岩巷道的围岩变形控制问题的研究,本文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泥质膨胀性巷道的变形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大巷围岩中泥质岩膨胀引起的时效性变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凭借能够完整,高精度地重建扫描物体并快速访问原始测量数据,同时具备高精度,快速接近物体原型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主要测绘技术手段之一。三维点云的配准技术是整个点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被测物体的三维重建的效果。在测绘成果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点云配准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继续深入研究点云配准技术对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分析了
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一次能源中的主体资源。但随着浅部资源逐渐减少和枯竭,我国中东部地区主要矿井逐步进入深部开采阶段。深部围岩高应力与低强度之间的矛盾是巷道稳定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实现巷道围岩稳定控制,须在掌握围岩大变形致灾机理的基础上,考虑内岩作用的围岩控制理论和技术,可控制围岩破裂损伤区演化,从而解决围岩高应力与低强度之间的矛盾。预留底板法施工已在部分矿区采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支护效果,本质上
新建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工程逐渐增多,工程中常采用一定的安全措施对既有隧道形成保护,有必要针对盾构穿越对既有隧道的影响机理及各种安全控制措施的防护效果进行研究。本文展开了以理论解法为主,实测数据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为辅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方法、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盾构近距离下穿对既有隧道管片环向内力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既有隧道在附加应力作用下的围压重分布模型,推导了既有隧道环向围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各地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正在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类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也在不断地规范化,当前我国现有的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绝大部分是按照《招标投标法》采用公开招标等方式进行施工单位的筛选。因此,投标成为了建设工程项目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之一。在此阶段需要考虑的各类风险因素较多,除了需要考虑分析其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还要考虑在此阶段风险因素的影响下,合同阶段和执行阶段可能会存在
光和声作为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两种重要媒介,研究声波(弹性波)和光波(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探测不仅对于现代国防、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人工微结构(如:声子晶体,光子晶体,超构材料等)由于其具有可设计、可谐调,以及对波超常的调控等优异性能,逐渐成为新一代智能材料的研究焦点。与自然界中传统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不同,人工微结构主要由人造“原子”构成,通
随着现代科技与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金属复合工程材料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在诸多金属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以爆炸焊接法最为便捷,经济效益最佳,然而爆炸焊接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碰撞界面存在高温、高压、高应变的复杂物态环境,故材料金属射流运动状态、复合界面金相、结合参数等仍缺乏较为完善便捷的观察手段,初始焊接参数也仍需进一步优化。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现有爆炸焊接理论成果和数值仿真计算方法,运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