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小时内WBC、HBP对心梗后早期心衰的预测价值

来源 :大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sha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发生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炎症反应贯穿AMI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炎症反应对AMI后早期心衰的发生也有着重要作用。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HBP)作为炎症标志物,在AMI炎症反应中有着明显的变化。那么在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的WBC、HBP是否与心梗后心衰有关,能否早期预测AMI后心衰的发生,从而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改善AMI患者预后。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确诊AMI且在24小时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知情同意。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24小时内常规血清学指标,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血浆HBP水平。共纳入120例,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8例,纳入研究82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心衰的研究者分为心衰组(28例)与非心衰组(54例),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吸烟史等一般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计量资料、WBC、HBP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资料有无统计学差异,得出AMI后早期心衰的相关因素。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WBC、HBP与AMI后早期心衰相关因素及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经(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的相关性。后用早期心衰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出AMI后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以WBC、HBP水平为检验变量、AMI后心衰为状态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根据最佳约登指数选取WBC、HBP及WBC+HBP的截断值,并分别计算出各截断值所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等,评估预测效能,比较三者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分析WBC、HBP、WBC+HBP对早期心梗后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本数据采用SPSS26.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心衰组与非心衰组之间一般计数资料如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是否溶栓、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心衰组与非心衰组之间一般计量资料中WBC、HBP、Gensini评分、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l)、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d-dimer,D-D)、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1,IL-6)、LVEF统计学有差异(P<0.05),年龄、肌红蛋白(myoglobin,MYO)、肌酸肌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LVESD、LVEDD、每搏量统计学均无差异(P>0.05)。2 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AMI 24小时内WBC与AMI后早期心衰相关因素c Tnl、Gensini评分、入院时BNP呈正相关性。3 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AMI 24小时内HBP与AMI后早期心衰相关因素c Tnl、Gensini评分、入院时BNP呈正相关性。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WBC、HBP是AMI后早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5 ROC曲线分析得出:WBC、HBP、HBP+WBC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76、0.881和0.885,95%CI分别为0.674~0.877、0.801~0.961和0.806~0.964,表明WBC、HBP、HBP+WBC均有预测AMI后早期心衰的价值。根据最佳约登指数,分析WBC、HBP、HBP+WBC三者的截断值及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后得出当WBC大于13.34*109/L时,预测AMI后早期心衰可能性较大,当HBP大于6.390pg/ml时,预测AMI后早期心衰可能性较大。分析HBP+WBC作为预测价值最大,其次是HBP,最后是WBC。进行三者ROC曲线下面积分析后,提示WBC、HBP、HBP+WBC对AMI后早期心衰均有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WBC、HBP与c Tnl、BNP、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性。2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WBC、HBP是心梗后早期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3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WBC、HBP、HBP+WBC对AMI后早期心衰均有预测价值。当WBC>13.34*109/L、HBP>6.390pg/ml时患者有发生心衰的可能性较大。HBP+WBC的预测价值高于HBP的预测价值,HBP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WBC的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颅内感染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20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HICH术后颅内感染病人(感染组)82例与未发生颅内感染病人(非感染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组病人预后是否发生死亡分为不良预后组(20例)与非不良预后组(62例)。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
针对光电装备评估问题,研究陆军合成部队光电装备在观察-判断-决策-执行(OODA)环中的作战效能。分析基于OODA环的光电装备的作用,面向侦察打击全过程建立光电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模型。采用指标聚合方法评估合成部队主要光电装备在体系对抗中的作战效能。结果表明:观察单元光电装备的性能和数量均对体系作战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当打击单元整体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时,单纯提高观察单元的性能对整体作战能力提高影响有限,模
在小学的所有课程中,对小学生来讲,数学是最具有逻辑思维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多种方式和教学模式来是提高数学教学的分数,因此,思维导图教育经过实践可以看出效果显著,对提升学生成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教育主要是通过导图教育来引导学生和指导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脉络更加得清晰,促进学生能够高效地吸收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类重要课型,它起到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巩固数学基础、完善知识体系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整理与复习课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它既没有新授课的新鲜感,也没有实践课的体验感,因此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普遍不高。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形成更加清晰的数学认知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因此,这一课型非常重要。
小学高段数学复习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整体回顾数学知识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过程。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实践,以《多边形的面积》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复习课为例,针对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困境,研究思维导图在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点复习,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继而在学习中学会融会贯通、灵活掌握,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潜能,经过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升数学学习效率。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提升相应的知识点概括能力,对单元复习内容加以总结。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中使
国家对教育不断提出改革,小学教育的各种课改活动也随之扑面而来,但是在目前看来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依旧使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小学生在复习课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复习课教学效果也随之低下。在数学复习课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在复习课上的积极性;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逻辑体系,优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网络的认
思维导图清晰完整地诠释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符合人体大脑接收信息知识的认知规律。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具体、清晰、直观地表明数学知识是如何彼此作用、互相影响的,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细致地掌握所学知识,降低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