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是指个体觉知到其实际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之间产生差距时的主观心理体验。目前有关孤独心理的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法,然而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它无法排除个体期许效应和内省能力的限制对自我报告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内隐测量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个体的社会期许效应。故本研究试图借助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个体的内隐孤独。所谓内隐孤独,指的是个体对现有人际关系与理想人际关系存在差距时的无意识的或自动化的评价,是个体无法通过内省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影响着并参与到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无意识评价。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梳理了孤独的心理学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孤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结合内隐认知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孤独研究的新趋向;在此基础上,随机选取徐州地区4所高校的9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的两个孤独内隐联想测验和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测量了大学生的内隐孤独与外显孤独,分析了大学生外显孤独与内隐孤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LISREL8.80软件构建了孤独的结构方程模型;最后,根据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特点,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采用张贴海报,自由报名的方式,选取孤独程度较高的31名大学生作为干预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心理干预研究,考察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内隐、外显孤独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并趋向于积极的认知偏向;2.大学生的内隐孤独不存在性别差异;3.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具有内隐、外显两种不同的结构;4.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减轻大学生的外显孤独;5.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内隐孤独影响效果不明显;6.与外显孤独相比,大学生的内隐孤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