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BT)是指肠道黏膜屏障系统受损,肠道内细菌及其内部颗粒或产物(内毒素)突破肠黏膜屏障,向周围组织转移,到达远离肠道的其它器官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易位细菌是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 E.coli)。本实验选择庆大霉素和内毒素作为诱发因子,制备含 PUC118 质粒DNA 的大肠杆菌(DH-2α)作为示踪菌,将购买的三黄鸡随机分成 5 组,实验组 A、B、C,空白对照组 D 和致病性 E.coli 感染对照组 E,每组 15 只。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病理切片来观察肠源性 E.coli 易位的病理特征及对肠道屏障系统的损伤情况,细菌定性培养动态监控 E.coli 易位的途径与趋向,以便探讨细菌易位的途径和在不同组织的易位率。通过发酵管鉴定和 PCR 扩增细菌DNA 菌毛 Ι 基因,判断血液中是否有易位 E.coli 存在。应用 ELISA 双抗夹心免疫法和双缩脲法测定反映免疫屏障重要指标的肠黏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 A(sIgA)的指标水平,与肝脏损伤及 E.coli 易位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其与肝脏损伤导致细菌易位的关系。 临床病理变化:灌药结束后 A,B 组 5h; C 组 3h 病鸡出现腹泻,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的症状。死亡情况表现为 A 组 24h 死亡 1 只,48h 死亡 2 只; B 组48h 死亡 2 只,72h 死亡 1 只; C 组 24h、72h 各死亡 1 只,48h 死亡 2 只。与对照 E 组比较,实验组在病理变化上未出现致病性 E.coli 感染的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对各个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对肠道,肝脏,法氏囊,胸腺的损伤较为明显。 不同时间段易位率:E.coli 易位率从灌药结束后 12h 起到 48h 呈直线上升趋势,48h 后变化不大。A 组易位率较低,B 组次之,C 组易位率最高。 组织损伤与易位率的关系:肝脏损伤与易位为中等相关(相关系数为 0.47);法氏囊损伤与易位为弱相关(相关系数为 0.15);胸腺损伤与易位为弱相关(相关系数为 0.13);小肠绒毛形态学变化与易位呈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85)。 SIgA 的检测结果: A、B 组与 E 组相比,sIgA 指标显著下降(P<0.05), C组 sIgA 指标与 E 组差异极显著,而在实验组之间进行 sIgA 指标比较,C 组 sIgA水平下降比 A,B 组更明显。sIgA 指标下降与易位率的相关系数为-0.74(∣r∣>0.66),呈现负强相关关系。 血液生化指标与肝脏损伤导致易位的关系: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差异显著,而 AST 与肝脏的损伤和易位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谷丙转氨酶(ALT),A 组的变化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与肝脏的损伤和易位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与球蛋白(GLO),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