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假字是古籍中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越古的典籍,通假字出现的频率越高。经过历代的传钞刊刻,其中大多数通假字,被改为正字,但因其数量繁多,改不胜改,遗留下来的,仍然不少。因此,“明通假”就成为学者读懂古书的必备学问之一,通假字也成为训诂学上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通假字是指人们在书写时,由于某种原因,借用音同或音近的甲字来表示乙字的意义的现象。其特点有三:借字和正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借音不借义;借字和正字同时并存。 通假字自产生之日起,就和“六书”假借纠缠不清,学者们见仁见智,难成定论。笔者认为,通假字和“六书”假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假字是训诂学上的问题,“六书”假借是文字学的问题,前者和正字相对应,后者和本字相对应;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遵循音同音近的原则。 通假字和古今字、同源字的关系,也是历来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学说的影响,多数学者都把通假字和正字没有意义联系作为同同源字的重要区别,甚至是根本区别。事实上,有的通假字和正字之间是有意义联系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同源字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划分出来的概念,它们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通假字和古今字、同源字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关于通用字,也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理解千差万别。笔者认为,通用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可包括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狭义(通假中的“通”)则只指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字都是正字或都是借字的通用。 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切入,在收集大量材料、例证的基础上,对通假字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廓清通假字和“六书”假借、古今字、同源字、通用字的关系,为通假字这一术语的日益标准化、科学化做一点有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