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发展,经济要素流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交互作用越来越频繁,区域经济发展的扁平化、网络化趋势越发明显。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网络对于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作用显著,在此背景下,专家学者尤其关注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网络的特征与演化规律。随着大城市发展空间、资源承载能力逐步突破上限,经济发展重心下探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呈现出省域尺度下地级市向周边地区转移部分城区功能,中心城区与周围县域共同发展的格局。作为落实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县域单元也是区域经济网络化发展的重要联系节点,因此以县域经济尺度来研究区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成都平原经济区68个区县及县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经济联系强度,构建经济联系网络,运用ArcGis软件将经济联系网络格局可视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三个时间断面上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变过程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协调发展、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联系网络整体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心城市成都的经济辐射和吸引能力进一步扩大,发挥着区域增长极的作用,对整个区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呈现一个超级中心并向四周辐射影响的特征。(2)经济联系水平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多中心共同发展的趋势开始形成。经济区内各县域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差异依然较大,远离成都的其他区域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不高,整体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成德绵一体化进程效果明显,同时,遂宁市、眉山市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力度显著增强。整体网络开始由单核集聚阶段向集聚与扩散并行发展的态势转变,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发生并在未来进一步得到加强,可以预期未来将形成以成都作为中部经济发展核心、遂宁和眉山为东部、西南部经济发展次级核心的空间结构。(3)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小团体”结构,具有明显的邻近指向特征。通过经济联系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在三个时间断面上均可大致分为4个子群,子群内部成员随着时间变化会有一定的调整。综合四个凝聚子群内部与子群之间的相互关系,4个不同凝聚子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较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经济区县域经济联系网络自东北向西南构成有层有次的四大子群,各县域分别组成德阳-绵阳-遂宁子群(子群2)、成都-德阳-资阳子群(子群1)、成都-雅安子群(子群3)以及乐山-眉山子群(子群4)。同时,成都平原经济区凝聚子群的分析结果与各区县及县级市自身的地理区位高度一致,子群的划分表现出鲜明的邻近指向特征。(4)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经济联系网络演变。经济联系网络演变受到城镇化建设水平、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资源集聚与扩散能力的影响,地理邻近关系、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额这4个影响因子与经济联系强度显著正相关。地理位置的邻近关系对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它3个影响因子对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也有着比较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分析,基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县域经济联系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成都平原经济区县域经济联系网络的建议,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