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时代我国城乡协调发展提出新要求。要求在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着力推进城镇与乡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四川省是全国经济、人口和农业大省,也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枢纽,在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和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城乡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流通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各市(州)间城乡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等也存在明显差异等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当前四川省城乡协调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比较研究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并分析近年来其时空变化特征,发现不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差异化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城乡协调水平相对较低区域提升协调发展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四川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有较为明显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围绕“四川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这一研究主题,选取2012年~2017年为重点研究时期,重点分析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研究期间四川省21市(州)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特征是什么?二是研究期间四川省21市(州)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什么?三是四川省21市(州)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阻碍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梳理相关理论、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系统性地分析城乡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为本文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然后,构建城乡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测度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12年~2017年全省21个市(州)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变化情况。最后,分析近年来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特征,借助ArcGIS和GeoDa软件,采用Moran’I指数和Moran散点图等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四川省21个市(州)近年来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发现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当前四川省21个市(州)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差异化现实问题,提出区域分类指导的政策建议,以从整体上提升全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全省城乡协调优化布局特征愈加明显,成都、攀枝花、德阳和绵阳成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高地”;巴中、甘孜、阿坝、广元、遂宁、南充、凉山等市(州)面临城镇发展要素投入力度不足导致城镇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问题,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阿坝、甘孜、内江、眉山、广安、自贡和宜宾等市(州)面临乡村功能减弱导致乡村发展缓慢的现实问题,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全省城乡功能呈现减弱趋势,导致全省城乡发展动力减弱,不利于全省城乡协调发展;全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也在逐渐减弱,仅2012年~2013年,四川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之后全局Moran’I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全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愈加不显著,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高地”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不足。根据上述主要研究结论,针对四川省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充分借鉴国内外城乡协调发展经验,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等方面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功能,推动全省城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协调发展;加快补齐巴中、甘孜、阿坝、广元、遂宁、南充、凉山等市(州)城镇发展短板,加强这些地区城镇发展要素的投入力度,促进这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加快补齐阿坝、甘孜、内江、眉山、广安、自贡和宜宾等市(州)乡村发展短板,鼓励这些地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增强乡村经济功能,促进这些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提升;充分发挥成都市城乡优质协调发展的示范作用,增强中小城市对乡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区域农村发展联合体,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等,增强全省城乡发展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性,促进区域间城乡发展的互联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