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技术、实际税负与企业投资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税收征管的深度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实现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尽管已有研究强调了税收征管技术在提高征税能力、提升征管效率中的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税收征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尚未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估。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与推广能有效打破与纳税主体及第三方的信息壁垒,通过掌握更多的涉税信息形成“税法威慑”,进而有效减少企业逃税、尽可能做到“应收尽收”,保障国家税收收入;另一方面,税收征管技术在压缩企业逃税空间的同时,会使得企业实际税负不断逼近名义税率,短期加重企业“税负痛苦”,由此可能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基于此,理论界需要高度关注税收征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为一国税制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充分的经验证据。中国政府在历次的税制改革中,都高度重视税收征管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特别是近年来,“金税三期”工程的构建充分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有利于税务机关跨地区、跨行业跟踪和记录纳税人的投资、生产、分配和消费行为,立体化呈现纳税企业的涉税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税务机关对涉税信息的监管能力。实质上,这为我们科学分析税收征管技术的经济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在我国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征税能力大幅提升的条件约束下,探讨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更有助于当前“减税降费”政策的进一步优化,以更好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的背景,本文尝试以企业逃税空间为切入点,以企业投资行为的变化为落脚点,相对更为全面的探究税收征管技术进步的经济效应。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后,本文首先将税收征管技术纳入传统的“A-S逃税模型”,厘清了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压缩企业逃税空间、影响企业实际税负的理论逻辑;其次,从企业投资行为的视角出发,在“新古典投资理论”和“对外投资决策模型”的框架下,分别探讨了征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税负冲击影响企业国内投资和海外投资的作用机理;最后,在上述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金税三期”工程的“准自然实验”(Quasi-natural Experiment),采用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对相应的理论推论进行实证检验。文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税收征管技术进步能有效提高政府征税能力、减少企业逃税行为。但与此同时,逃税空间的压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企业的实际税负。文章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对逃税动机更强的民营企业、征管弹性更大的地税企业以及信息监管难度更高的征纳合谋企业影响更大;同时,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对企业逃税的“打击效应”更多的作用在企业所得税上;而在财政收入目标设定更高的地区,“金税三期”工程的政策效果也更为明显,说明涉税信息监管能力的提升能为地方政府完成财政收入任务提供便利。文章的拓展性分析则发现,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在降低企业逃税、推高实际税负的同时,还影响了企业盈利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前减税政策的红利。同时,税收征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为降低企业名义税率、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提供了空间。(2)税收征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税负冲击显著减少了企业在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样本平均水平而言,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达18.8%。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税后收益、间接削弱了企业的现金供给能力,这是征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税负增加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机理。进一步从企业投资结构的角度来看,“金税三期”工程不仅影响了企业对厂房和生产设备的投资,还造成了企业研发投入的下滑,这既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且从长期来看,研发投入的不足将严重制约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行业属性层面的分析则进一步发现,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3)税收征管技术进步带来的国内税收环境变化会促使企业出于国际避税动机而增加对外投资,平均而言,企业对外投资的概率提升了约8%。文章通过大量的异质性分析验证了企业的国际避税动机,我们发现,“金税三期”工程实施后,企业对外投资概率的提升主要显著的存在于“避税地样本”中。且从国际避税动机的强弱来看,国内实际税率越高的企业,其对进行外投资的概率越为明显。同时,与避税地签订的税收情报交换协定能显著削弱国际避税动机,企业对外投资的概率在该类企业中不再显著。而通过出口向海外投资的关联企业实施转让定价,是中国企业进行国际避税的主要手段。结果显示,征管技术进步、征税能力提升的“对外投资效应”在出口型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评估与测算显示,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实施的国际避税造成了显著的利润转移和税基侵蚀。这说明,一国“税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既需要国内征管技术的有力支撑,也需要对国际税收事务的深度参与,只有国内国际两种涉税资源的有机整合,才能最大化的维护国家正当税收权益。
其他文献
学位
有机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分别具有能源转换和储存功能,是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聚合物界面修饰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界面的电荷传输均有调控作用。聚乙烯亚胺(PEI)具有丰富的胺基,可以改善界面电子和离子的传输特性。本论文将PEI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修饰以及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的粘结剂的修饰,提升这两类器件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由于PEI中的胺基易与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发生Michael
由于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具有节能环保优势的新能源汽车受到各国政府和汽车行业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政府的激励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逐年上升,但由此也带来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决策问题。如何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是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鉴于此,本论文在系统梳理和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博弈论方法从运营
焊接机器人是从事焊接作业的工业机器人,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自动化设备。作为近代焊接技术的一项重要发展,它不仅可以提高焊接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而且还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通过智能化功能的拟人手臂、手腕和手,实现工件的点焊及弧焊全过程。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和实例分析,介绍了焊接机器人在制造钢构件中应用的工艺要求、程序编程和工作流程,结果表明焊接机器人重复精度高、焊接效率是手工二保焊的2.25倍
煤燃烧过程中,砷(As)、铅(Pb)等有毒元素会以As2O3、PbO和PbCl2等形式释放到烟气中,如以气态、细颗粒态形式排放到大气环境中,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矿物组分对气相砷、铅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且原料丰富,被广泛研究。然而不同矿物组分对砷、铅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且吸附过程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目前对于矿物组分控制燃煤砷、铅排放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对工业应用指导作用不足。本论文以实验为
青光眼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公认的是眼压病理性升高和异常波动是该疾病病情进展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比起单个眼压数值的升高,眼压的异常波动对于疾病进展的影响更大。研究表明,不仅人的眼压存在昼夜节律波动性,大鼠的眼压也具有昼夜节律性波动的特征,且昼夜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其活
生物质细胞壁的复杂结构形成酶解抗性屏障,导致生物质无法被高效水解为可发酵底物用于生物炼制。开发生物质的规模化生物炼制技术,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哪些结构构成了生物质的抗性屏障,二是如何开发针对性的预处理手段,解除抗性屏障。本论文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BP3)预处理解除麦秆抗性屏障为出发点,采用细胞壁结构半定量分析方法,解析抗性屏障解除的关键结构变化;进一步通过分泌蛋白
中国居民消费不足和高储蓄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不断扩大内需市场、努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促进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居民消费总量不足和消费结构不平衡是中国居民消费的典型特征,中国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居民面临着很大的收入风险和医疗支出风险,中国老龄化压力加大、不平等程度加剧,这些都是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关键。深入研究居民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免疫识别、细胞运输、反应催化等。结构决定功能,确定由蛋白质–蛋白质互作而形成的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促进药物的设计和研发,从而治疗相关疾病,改善人类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实验解析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结构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蛋白质–蛋白质对接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