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参与,又被称作政治参与,是对公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公共参与也可以称作公众介入或公民介入,与政治参与相比,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是政治性的事务,还包括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所有公共事务,所以为了更全面的反映现实状况,本文将使用公共参与这一概念来描述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始终是一股推动着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特有的爱国情怀与饱满的政治热情使这一群体在各个时期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也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使得他们过去的公共参与行为常常演变成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给社会政治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然而于20世纪末,大学生群体的参与模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情况,声势浩大、高度组织化、影响深远的学生运动已经无处寻觅,取而代之的是体现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常态化、原子化、规模较小的校园公共参与。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这一改变也伴随着大学生公共参与内容的增加和拓宽,并且,与过去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群雄亢奋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更多了一份理性,也更能主观的判断和决定自己是否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也出现了有些学生公共参与积极性较高,而有些学生则较为消极的层次不齐的参与现状。这些新的变化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若要在分析研究大学生公共参与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这些时代特征,那些过去的理论和分析视角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理论正确应对并掌握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新的内容与特点,无疑成为了中国学界和实践部门要去探讨的时代论题,将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应用到对大学生公共参与问题的研究即是其中之一。社会资本是20世纪80年代起兴起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析工具,它是指蓄积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能够被个体或组织利用来实现其某项目标的社会“软资本”。这种资源以信任为基础,以互惠规范为内容,以参与网络作为载体。社会资本是源于社会学的概念,而后被引入政治经济和法学等领域用来解释有关社会现象问题。本文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分析视角对大学生公共参与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综述,主要以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基本问题作为切入点展开阐述,涉及概念诠释、特征甄别,并论证两个理论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的演变进行描述分析,以20世纪90年代为时间界限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并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解释大学生公共参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转变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研究框架的构建,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模式为研究对象,用社会资本的三个变量将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建构出社会资本的研究框架,并用这个框架分析目前中国高校中大学和群体的社会资本构成,为下一步实证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主要依据对上海市六所高校的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对所得结论进行说明,从而提示大学生公共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内在联系。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本文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学生公共参与模式更多的受意识形态和集群心理的影响,而社会资本只有在行为个体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并有能力也有权利自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模式时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社会资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校园公共事务参与更具有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社会资本的确对大学生校园公共参与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与以个人意愿为启动机制的自发性校园公共参与的联系更为紧密,而与以上级动员为启动机制的校园公共参与联系则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