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矿山尾矿库复垦工作的持续开展,复垦作物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新的关注。由于重金属在人体内的持续累积效应和突出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时常造成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1955年日本“镉米”引起的骨痛病事件已震惊世界,2006年甘肃徽县的血铅超标事件更是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由此可见,深入研究矿山复垦作物的重金属污染机理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已迫在眉睫。本文选择陕西凤县典型铅锌尾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系统采集尾砂、覆土和作物样品,室内借助原子吸收和Dold分级提取等方法完成重金属含量与形态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处理与污染机理研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在尾砂、土壤与作物中的富集迁移规律,并提出了控制作物重金属污染的措施和建议。在尾砂、覆土重金属含量测试基础上,分别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完成覆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结论为:两个尾矿库覆土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3,属重度污染。进一步采用Dold分级提取法对覆土、尾砂中的重金属形态进行了分析,结论为:Cu、Zn、Pb、Cd均以残渣态为主,原生硫化物态次之,水溶态和可交换态较少。Pb、Cd原生硫化物态在外界条件变化时很可能溶出而被作物根系吸收,对复垦作物存在极大的潜在危害性。在土壤酸碱度、含水率和肥力指标(N、P、K)等基本性质测试基础上,借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精确测定了各作物样品不同组织部位的重金属全量。通过测试数据对比和污染机理分析,重点对各重金属在尾砂、覆土与复垦作物之间的迁移富集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为:各复垦作物可食部分的Pb、Cd含量均严重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744-2003和NY 5200-2004),Cu、Zn含量多数超过人类营养学所规定微量元素,复垦作物可食部分均不能食用;同种作物的不同组织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存在明显差异,例如玉米中各类重金属的含量满足“根>茎>籽实”;重金属在尾砂-土壤-作物之间的迁移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其迁移转化因土壤基本性质、作物特性及重金属的不同而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