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钛对水泥基材料力学与功能性能的改性效果及作用机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程结构向着高强、耐久以及多功能的方向发展,这要求进一步提升现有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由于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量子隧道效应而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为研制多功能水泥基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纳米二氧化钛(nano TiO2,NT)是一种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抗菌性能、强氧化还原性能、耐酸碱腐蚀性能的纳米材料,将其与水泥基材料复合有望发展兼具优异结构性能和功能/智能特性的多功能水泥基材料。但目前不同种类的NT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改性机理还不明确;NT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复合效率;NT的抗菌性能有望降低水泥基材料在污水和海水中受到的微生物侵蚀,在提高水泥基材料抗污水和海水侵蚀性能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因此,本文围绕不同种类的NT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抗污水与海水侵蚀性能及相应改性机理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未进行表面处理NT的晶相、粒径和掺量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微粒级配模型计算了 NT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并结合微观测试方法探讨了 NT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T可以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比(折压比);金红石相NT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效果优于锐钛相NT;对于同种晶相的NT,粒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当NT掺量超过2.32%时,NT的团聚会影响其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NT对水泥基材料的增强机理主要包括填充效应、成核效应、三维网络约束效应和自养护效应。(2)为提高NT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性能和复合效率,选用表面氧化硅包覆处理的NT(NSCT)制备了 NSCT复合水泥基材料;研究了 NSCT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并从水泥基材料的水化率、水化产物性质以及微观结构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了 NSCT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NT进行氧化硅包覆有利于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28天龄期时,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和折压比分别提高87.00%/6.69 MPa和69.56%;NSCT表面的Ti-O-Si化学键使其带有负电,可以通过电荷排斥作用提高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性能;NT表面包覆的氧化硅薄层可以与氢氧化钙发生火山灰反应,增大NT与水泥水化产物的结合力,从而大幅提高NT与水泥基材料的复合效率。此外,NSCT可以提高C-S-H凝胶中[SiO4]4-的聚合度和链长,细化氢氧化钙的尺寸,降低氢氧化钙的取向度,改善水泥基材料的微观结构。(3)研究了不同种类的NT对水泥基材料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水泥基材料的电磁参数分析了NT的晶相、粒径、特殊结构和表面处理对水泥基材料电磁波屏蔽与吸收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T可以提高反射损耗在透射损耗、吸收损耗和反射损耗中所占的比例,进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电磁波屏蔽性能;NT的晶相、尺寸和表面处理对水泥基材料电磁波屏蔽性能的影响差别不大;NT可以增加水泥基材料在电场作用下的极化所产生的损耗,进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NT复合水泥基材料的反射率可达-29.29 dB,比未复合NT的水泥基材料增大242.97%;进行表面包覆处理可以提高NT的介电损耗与分散性能,并导致界面极化和多重散射,有利于提高水泥基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4)将NT复合水泥基材料放入到高浓度强化污水中,并分别从抗污水物理侵蚀、生物侵蚀和化学侵蚀性能三个方面研究了 NT复合水泥基材料抗污水侵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污水中的微生物(如硫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代谢产生的生物酸会与水泥基材料发生反应生成钙矾石和石膏,降低水泥基材料的pH值,分解C-S-H凝胶生成无凝胶能力的硅灰石膏,降低水泥浆体与骨料之间粘结强度,最终导致水泥基材料强度劣化、质量损失、表观密度下降以及表面粗糙度增大;NT复合水泥基材料对其表面微生物的抑制率和灭杀率可以达到80.93%和37.35%,可以有效减少污水中的微生物对水泥基材料的侵蚀,提高水泥基材料抗污水侵蚀性能。(5)将NT复合水泥基材料放入到海洋环境中,并分别从抗海水物理侵蚀、生物侵蚀和化学侵蚀性能三个方面研究了 NT复合水泥基材料抗海水侵蚀性能。研究了 NT复合水泥基材料抗海水侵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海水对材料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的侵蚀系数分别在-0.035~0.046和-0.012~0.074范围内,并且由于NT可以诱导C-S-H凝胶层间水与内部孔隙水的转化,促进C-S-H的二次断裂,使材料在海水中具有一定的自愈合能力;材料的收缩系数和密度变化率分别在-0.016~0.007和-0.025~0.048范围内;NT复合水泥基材料对其表面微生物的抑制率和灭杀率分别达到96.81%和76.98%,其表面生物膜厚度可以降低29.66μm/49.13%;NT填料可以使海水中C1-离子的渗入量降低81.00%,并促进C-S-H凝胶脱钙,增大C-S-H凝胶的聚合度和链长;此外,NT填料可以改善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过渡区,细化材料内部孔结构,提高水泥基材料抗海水侵蚀性能。
其他文献
纳米金属晶体的塑性变形以及微观断裂行为与晶体内缺陷的动态演化和运动息息相关。深入了解内部缺陷的演化规律和缺陷间的相互作用对纳米金属材料变形行为的影响,对于提升材料的强度、延展性、抗断裂与抗辐射性能和服役寿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近年来,通过合理调控界面缺陷和体缺陷以提高纳米金属材料综合性能的增强策略备受关注。因此需要对界面缺陷调控的塑性变形机制以及位错-体缺陷间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地考
视觉目标跟踪旨在解决对视频序列中感兴趣目标的持续跟踪问题,其在许多人工智能应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智能监控、智能驾驶和智能交互等。虽然近年来视觉目标跟踪在跟踪精度和跟踪速度方面不断突破,但是实现一款准确性高、鲁棒性强、实时性好的通用目标跟踪器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稀有的先验信息给目标外观模型的离线训练带来了诸多困难;另一方面,由目标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显著的外观改变使得视觉目标跟踪问
分子反应动力学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微观机理。理论上研究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前提是构建一个全域的势能面,然后求解原子核在势能面上的演化方程。三原子体系是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基准体系,其中离子与氢气及其同位素的反应在天体物理、储氢以及超冷化学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N+(3P)+H2(X1Σg+)→NH+(X2Π)+H(2S)反应是星际云中合成氨的链式反应的第一步。先前对该反应体系的动力学
滑动弧等离子体,在气体转化、污染控制和纳米材料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在定弧长条件下,结合实验和模拟,研究了旋风滑动弧等离子体交流周期的伏安特性。然后在变弧长情况下,研究了旋风交流滑动弧等离子体弧通道的时空演化。进而,对旋风交流滑动弧等离子体合成TiO2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最后,进行了旋风交流滑动弧等离子体一步快速合成介孔纳米晶TiO2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定弧长
随着我国沿海多个一小时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向西部推进,桥梁的建设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地震灾害中桥梁的生命线作用不可忽视。近些年来我国在地震中桥梁的震害给灾后救援、物资输送等带来极大阻碍,延缓了救援速度,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跨桥、高墩桥、异形桥的抗震设计问题逐渐引起重视,而多点激励效应对这些特殊桥梁来说至关重要。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桥梁的形式、跨度、刚度、走向等因素对桥梁在多
乙腈、正丙醇和叔丁醇是工业中常用的有机溶剂,乙腈和正丙醇常见于化学品、药物生产过程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使用中,而叔丁醇和水常见于叔丁醇脱水制异丁烯和商用异丁烷制备叔丁醇的过程中,因此,乙腈-正丙醇和叔丁醇-水两个二元共沸体系是化工分离领域常见的废液。共沸体系的分离通常采用萃取精馏的方法,而萃取剂(常称为溶剂)的选择是萃取精馏的核心。离子液体(ILs)作为具有绿色、环保等特点的新型溶剂,因其挥
热防护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保证飞行器整体结构安全和内部仪器正常运转的关键科学技术,设计是否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防热材料性能参数的准确估计。因此,发展高效的热参数表征和辨识方法,快速准确获取高温环境中的热参数,对热防护系统性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温高压环境会使大多数温度传感器损坏或失效,原位测量非常困难。鉴于此,本研究面向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的参数辨识问题,利用结构低温区域有限的温度测量信息反推结构表面
当今世界,科技和工业的进步导致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纳米纤维素作为绿色环保的高介电聚合物基体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与常见难以降解、不可再生的高介电聚合物基体不同,纤维素是天然的有机材料,且在自然界中贮量大、来源广。与现有聚合物基体相比,通过机械研磨法制得的纳米纤维素在柔韧性、生物相容性、传热性、无毒性、透明性、和可降解性上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高介电材料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用天然纳米纤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事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一旦发生便会激起公众分享信息、跟进事件进展的强烈愿望,极易引发重大舆情事件。因此,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分享行为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尚缺乏从网民的异质性以及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视角分析EID情境下信息分享行为
随着互联电力系统规模的增大,网络结构和运行模式越来越复杂,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稳定性问题,例如低频振荡问题(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s,LFO)。LFO代表电力系统中区域间的振荡,其为削弱电力系统稳定性,降低系统传输容量,限制电力网络互联能力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信息物理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分析中,其为研究信息流与电力流之间的交互影响和分析各类信息系统状态下电力系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