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超前预防的角度研究麻醉实施前给予布托啡诺对于预防产妇围术期寒颤的效果,以期有助于提高产妇围术期满意度,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加速其术后康复,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择期行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产妇160例,年龄18~35岁,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布托啡诺7.5ug/kg),B组(布托啡诺5.0ug/kg),C组(布托啡诺2.5ug/kg),D组(未用布托啡诺,即对照组)。术前均未使用麻醉前药物,常规禁食8h、禁饮6h。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控制室温24~26℃,湿度40%~60%。A、B、C组分别静脉注入7.5ug/kg、5.0ug/kg、2.5ug/kg布托啡诺(100ug/ml),D组不给药物。经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经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5分钟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75%罗哌卡因8~12ml,同时硬膜外给予氢吗啡酮0.2mg(0.1mg/ml)进行镇痛,调节体位控制麻醉平面在T6水平。记录静脉给药前(T0)、静脉给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30min(T5)共计6个时间点的SpO2、BP、SBP、DBP和HR水平,呼吸频率(RR)。记录6个时间点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改良OAA/S评分)。观察并评价产妇从入手术室至术后1小时寒颤发生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等,根据wrench标准对寒颤程度分级。胎儿娩出断脐前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10min的Apgar评分。记录产妇术中局麻药用量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
结果:四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孕周、罗哌卡因用量等各项资料均具有可比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例产妇发生寒颤,发生率为10.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4例,1级1例,2级3例,3-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0%;B组5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13.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2例,1级0例,2级4例,3级1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2.7%;C组7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17.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3例,1级0例,2级4例,3级3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7.5%;D组13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34%,持续时间0(0,13.8)min,其中寒颤0级25例,1级0例,2级8例,3级5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13.2%。各组间在寒颤程度、寒颤持续时间、寒颤发生率以及曲马多补救治疗率的比较,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相比、B组与D组相比,4个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pgar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新生儿脐动脉血的pH值、PCO2、PO2、HCO3-、Lac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A组与其余三组比较,评分增加明显(P<0.01)。在不良反应方面,A组头晕发生率18.4%,B组头晕发生率10.8%,C组和D组未发现头晕,A组与C组、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产妇术中恶心、呕吐、胸闷、低血压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0ug/kg布托啡诺和7.5ug/kg布托啡诺静脉注射可有效防治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寒颤反应的发生,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术前安全应用。
方法:选择择期行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术的产妇160例,年龄18~35岁,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布托啡诺7.5ug/kg),B组(布托啡诺5.0ug/kg),C组(布托啡诺2.5ug/kg),D组(未用布托啡诺,即对照组)。术前均未使用麻醉前药物,常规禁食8h、禁饮6h。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控制室温24~26℃,湿度40%~60%。A、B、C组分别静脉注入7.5ug/kg、5.0ug/kg、2.5ug/kg布托啡诺(100ug/ml),D组不给药物。经L2~L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经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5分钟后经硬膜外导管给予0.75%罗哌卡因8~12ml,同时硬膜外给予氢吗啡酮0.2mg(0.1mg/ml)进行镇痛,调节体位控制麻醉平面在T6水平。记录静脉给药前(T0)、静脉给药后5min(T1)、10min(T2)、15min(T3)、20min(T4)、30min(T5)共计6个时间点的SpO2、BP、SBP、DBP和HR水平,呼吸频率(RR)。记录6个时间点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改良OAA/S评分)。观察并评价产妇从入手术室至术后1小时寒颤发生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等,根据wrench标准对寒颤程度分级。胎儿娩出断脐前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娩出后1、5、10min的Apgar评分。记录产妇术中局麻药用量和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
结果:四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孕周、罗哌卡因用量等各项资料均具有可比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4例产妇发生寒颤,发生率为10.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4例,1级1例,2级3例,3-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0%;B组5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13.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2例,1级0例,2级4例,3级1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2.7%;C组7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17.5%,寒颤持续时间0(0,0)min,其中寒颤0级33例,1级0例,2级4例,3级3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7.5%;D组13例发生了寒颤,发生率34%,持续时间0(0,13.8)min,其中寒颤0级25例,1级0例,2级8例,3级5例,4级0例,曲马多补救率13.2%。各组间在寒颤程度、寒颤持续时间、寒颤发生率以及曲马多补救治疗率的比较,A组与B组相比、C组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相比、B组与D组相比,4个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pgar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新生儿脐动脉血的pH值、PCO2、PO2、HCO3-、Lac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A组与其余三组比较,评分增加明显(P<0.01)。在不良反应方面,A组头晕发生率18.4%,B组头晕发生率10.8%,C组和D组未发现头晕,A组与C组、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产妇术中恶心、呕吐、胸闷、低血压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5.0ug/kg布托啡诺和7.5ug/kg布托啡诺静脉注射可有效防治硬膜外麻醉下剖宫产寒颤反应的发生,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术前安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