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家族基因特征、表达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类固醇激素在鱼类性腺分化、性腺发育和第二性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涉及一系列合成酶,如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s)、羟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s)等。其中,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17b)是关键酶类,主要作用于性激素合成的下游,参与雌酮、雌二醇和雄烯二酮、睾酮的相互转化。本研究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克隆获得了10个Hsd17b家族基因。联合本实验室前期发表的Hsd17b1基因,对这些基因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了这些基因所编码蛋白的生化特性,研究了各基因在雌雄成体12种组织和雌雄性腺I-V期的表达谱。并以Hsd17b1和-3为例,研究了这两个基因在性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以期对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调控机制有更深入地认识,为牙鲆等鱼类单性养殖提供参考。1、从牙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到Hsd17b3、-4、-7、-8、-9、-10、-12a、-12b、-14和-15共10个基因的序列,通过克隆与测序进行验证,经序列比对获得ORF区。其中,Hsd17b9和-15在鱼类中未见报道。结构域和基序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基因都属于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SDR)超家族,均具有保守的基序,如辅因子结合位点基序TGxxx Gx G、反应决定方向基序PGxxx T、结构稳定基序NNAG和活性中心基序Yxxx K。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Hsd17b1、-4、-7、-12a和-14是亲水蛋白,其余为疏水蛋白;Hsd17b1、-3和-12b蛋白的稳定性较低。染色体定位分析结果显示,Hsd17b基因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chr 1、7、10、17、19、22、23和24),其中Hsd17b12a和-12b分别位于19号和7号染色体上,表明其是两个不同基因,仅序列高度相似,而不是源自同一基因的不同转录本。2、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 PCR)技术检测了Hsd17b家族基因在牙鲆雌雄成体不同组织及雌雄性腺I-V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家族基因大多数为广谱表达,Hsd17b9、-10、-12a和-12b在牙鲆雌雄性腺中有差异表达,其中Hsd17b10、-12a和-12b在卵巢中高表达,Hsd17b9在精巢中的表达高于卵巢。在整个性腺发育过程中,Hsd17b3和-9在精巢中高表达,Hsd17b1、-4、-8、-10、-12a和-12b在卵巢中高表达,推测它们在牙鲆性腺发育雌雄激素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3、筛选Hsd17b1和-3进行了初步功能研究。首先对Hsd17b3在牙鲆性腺分化过程的表达进行了q 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对照组、高温组(28°C±0.3°C,HT)和雌激素受体抑制剂(他莫西芬,100 ppm,TM)组中,全长2 cm(Total length,TL)时,Hsd17b3的表达水平最高,与对照组相比,HT组和TM组的Hsd17b3表达较低。HEK 293T(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细胞转染分析表明,Hsd17b1和-3蛋白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然后,酶比活力测定结果显示,Hsd17b1在精巢I-V期中的比活力高于同期的卵巢,并且除IV期外,其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与基因表达模式类似,在I-V期,Hsd17b3在精巢中的比活力显著高于卵巢(P<0.05,P<0.01)。同时,进一步分别对成体牙鲆进行了腹腔注射他莫昔芬(10 mg/m L)和雄激素受体抑制剂(氟他胺,50 mg/m L)。实验结果显示,他莫昔芬腹腔注射后,卵巢和精巢中Hsd17b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精巢中Hsd17b3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卵巢中未观察到明显变化。氟他胺注射后,Hsd17b1在精巢和卵巢中表达上调,并且在卵巢中上调显著(P<0.05);精巢和卵巢中Hsd17b3的表达下调,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戊糖乳杆菌HC-2(Lactobacillus pentosus HC-2)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探讨在对虾养殖中,益生菌-戊糖乳杆菌HC-2对降低黄曲霉毒素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组织学、基因表达、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初步研究戊糖乳杆菌HC-2对在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保护作用机制。将健康的凡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温室多借鉴农业种植温室,其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适合其生长所需光照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因没有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需提高养殖水体温度,进行机械化操作等不同与种植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用于水产养殖领域的温室存在昼夜温差大、气水温差大、劳动生产环境差、太阳能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寡照,水产养殖只能依靠外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以维持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成本高且不环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对贝类自身调节机制的研究必不可少。在贝类养殖生态系统中,贝类的下行控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贝类摄食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向更高营养级的传递。通过对贝类下行控制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贝类养殖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在对贝类滤水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围隔实验,以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作为研究载体,通过测定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培养围隔水体中营养盐循环、浮游植物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保护器官,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生机制对于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贝壳发生起始于胚胎发育早期,由背部外胚层细胞形成贝壳形成区,并继而分泌形成贝壳。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高度保守性及一定程度的种间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属软体动物两个亚门的腹足纲动物笠贝(Lottia goshimai)和多板纲动物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
视觉是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与其交配、躲避天敌及觅食等行为密切相关。视蛋白是视觉形成的分子基础,它与生色基团结合构成视觉形成的起始元件。视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的多样化是鱼类视觉适应性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鱼类视蛋白基因如何适应其生活史不同阶段光环境的变化目前仍不清楚。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早期发育经历重要的变态过程,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自然栖息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是美国重要的渔业资源。1997年,张福绥院士等人由美国引种硬壳蛤至我国,其耐温耐盐,适合我国大部分池塘养殖,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池塘养殖贝类,养殖面积数十万亩。壳色是双壳贝类一项重要的表型性状,逐渐成为贝类育种关注的热点。在经济贝类中,壳色可影响海产品受消费者的喜爱程度和其市场价格。因此研究硬壳蛤壳色差异的分子机制,对选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广泛养殖的经济鱼类,其面临的病害问题严重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牙鲆补体系统开展了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的补体因子,补体因子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和补体因子I(Complement Factor I,CFI)在补体激活及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在哺乳动物中,补体系统是主要的先天性免疫机制之一,在宿主
海洋酸化严重威胁贝类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对贝类的钙化作用、遗传繁育、免疫和生理过程均产生不利影响。肝胰腺作为重要的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组织,其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技术,系统开展海洋酸化对牡蛎肝胰腺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通过对牡蛎肝胰腺细
深海热液、冷泉化能环境中黑暗、高压,富含硫化氢、甲烷及重金属等物质,生物对此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眼睛是重要的视觉器官,已有研究发现其在深海动物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长角阿尔文虾是少数在深海热液、冷泉环境中均有分布的优势甲壳动物之一,仍然保留着眼睛结构,并呈现出白色眼睛和橙色眼睛两种表型,成为研究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大型动物视觉器官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研究首先对生活于深海化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