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贝和石鳖贝壳形成区早期形态建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wdfo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保护器官,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生机制对于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贝壳发生起始于胚胎发育早期,由背部外胚层细胞形成贝壳形成区,并继而分泌形成贝壳。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高度保守性及一定程度的种间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属软体动物两个亚门的腹足纲动物笠贝(Lottia goshimai)和多板纲动物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a rubrolineat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贝壳形成区的发育机制。腹足纲动物的贝壳发生机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缺乏高精度的观察及细胞和分子两个层面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高分辨率技术对笠贝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笠贝贝壳形成区由中央区域及外围区域两部分组成,在发育过程中有两个特点,一是中央区域产生伪足,此区域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内陷并扩张;二是外围区域逐渐呈现一种规律化的“玫瑰花样”的同心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4个贝壳形成相关基因(engrailed、bmp2/4、gata2/3、hox1)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表达于贝壳形成区的不同位置(8 hpf),表明贝壳形成区由不同的细胞群体组成。同时,发现这4个基因的表达随发育进程(6-8 hpf)呈现从腹面和侧面向背面聚集的趋势,表明在贝壳形成区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迁移现象。通过标记F-actin(纤维状态的肌动蛋白,即微丝),发现贝壳形成区的细胞形态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此外,在8 hpf时,贝壳形成区出现两处较强的F-actin聚集信号,其一与中央内陷区域分布的大量伪足具有显著相关性,另一处则可能指示了贝壳形成区与其它外胚层的分界线。通过Brd U(5-溴脱氧尿嘧啶)掺入实验,发现在贝壳形成区扩张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细胞增殖现象。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细胞运动及细胞形态变化在贝壳形成区形态发生过程中占主导作用,而细胞增殖在此过程中作用不大。此外,本研究发现笠贝贝壳发生过程中中央区域细胞与中/内胚层细胞始终紧密接触,这一特点不支持现有的“内胚层诱导”假说,提示贝壳发生过程在不同腹足纲动物中可能存在重要差别。多板纲动物的贝壳形成区沿身体前后轴重复性地排列于背部,具有“假体节”的形态特点和发育过程。然而,目前尚没有针对这种发育过程的详细研究。首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石鳖担轮幼虫头部有一部分未覆盖纤毛的区域,此区域为第一个贝壳形成区。背部担轮环下方具有六个重复排列的贝壳形成区,其贝壳形成区间的界限在发育过程中随躯干部的延长而变的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假体节”和体节的相似性,本文研究了体节形成同源基因在多板纲动物中的表达模式。共研究了5种体节形成相关基因(engrailed、notch、delta、hedgehog、wnt1)在重要时间节点(24,48 hpf)的表达模式,发现这些基因全都以“条纹状”表达于贝壳形成区。进一步的,研究了这些基因在笠贝中的表达模式,以探讨贝壳发育机制在这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贝类间的差别。结果发现,除notch及一个delta同源基因(delta2)外,笠贝中这些基因(delta1、hedgehog、wnt1)均未表现出与贝壳发育的明显相关性,表明笠贝与石鳖的贝壳发生机制有显著差别。本研究揭示了腹足纲及多板纲软体动物贝壳发生过程的独特特点,初步鉴定了参与两种动物贝壳发生的多个基因,展示了贝壳发生区细胞的分化及运动过程,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为理解软体动物的贝壳发生机制提供了基础支撑。
其他文献
本英汉翻译材料选自AAC&U出版的一篇的教育研究报告Assessing Learning Outcomes-Lessons from AACU’s Value Project中的第三章至第六章。该报告介绍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评价机制,其中包括这一机制的发展过程及实践应用。在处理翻译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时,如定语从句及长难句的翻译,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通过语句拆分进行分析,并主要采用规划法、直译法及意译
色散和非线性是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两个重要特性,对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生成、演化、衰减、消亡机理,而且对水底及沿岸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引入描述非线性和色散的两个小参数,考虑了无旋、无粘、不可压两层流体的界面内波。首先,分别用未扰动面速度、任意水深处速度和平均速度推导出两层流体界面波的高阶Boussinesq方程,所得到的方程不仅包括了前人关于两层流体界面波的结果,而且可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自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以来,2017~2019年,绿色金融相关的国际平台和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就如何动员绿色投资、管理气候风险等议题开展了研究和国际协调。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也纷纷采取
期刊
学位
牡蛎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养殖经济物种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牡蛎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频发,对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温被认为是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牡蛎温度适应性和热耐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我们启动了一个人工选育高温抗性长牡蛎的育种项目,旨在提高长牡蛎的热耐受性,从而提高长牡蛎的度夏存活率。通过从表型和基因组层面比较选育子一代群体和对照群体的差异,评估基于急性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文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共生菌群,这些内生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对宿主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以及机体的抗逆性都具有影响。本研究通过纯培养方式对文蛤鳃组织内共生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与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内共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文蛤鳃及肝胰腺组织的细菌群落结
本研究以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戊糖乳杆菌HC-2(Lactobacillus pentosus HC-2)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探讨在对虾养殖中,益生菌-戊糖乳杆菌HC-2对降低黄曲霉毒素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组织学、基因表达、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初步研究戊糖乳杆菌HC-2对在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保护作用机制。将健康的凡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温室多借鉴农业种植温室,其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适合其生长所需光照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因没有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需提高养殖水体温度,进行机械化操作等不同与种植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用于水产养殖领域的温室存在昼夜温差大、气水温差大、劳动生产环境差、太阳能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寡照,水产养殖只能依靠外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以维持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成本高且不环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对贝类自身调节机制的研究必不可少。在贝类养殖生态系统中,贝类的下行控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贝类摄食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向更高营养级的传递。通过对贝类下行控制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贝类养殖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在对贝类滤水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围隔实验,以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作为研究载体,通过测定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培养围隔水体中营养盐循环、浮游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