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带菜和海带同域分布的自然和栽培群体的遗传连通性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性(genetic connectivity)的研究,因此,选取位于中国大连的典型海藻养殖场,分析了裙带菜和海带自然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各群体间的基因交流状况。裙带菜方面,利用前期开发的10对高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来自不同年份的2个栽培群体(F1&F2)、2个筏架自然群体(KWT&UWT)和1个潮下带自然群体进行分析(SW)。以等位基因数Na和期望杂合度He来衡量,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群体为UWT-18(Na:14.6;He:0.874),最低的群体为F1-18(Na:8.1;He:0.765);两两比较后的遗传距离最大值为1.470,出现在F1-18和SW-18之间。基于遗传距离的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将栽培群体和潮下带群体分到了遗传距离较大的两个聚类中。基于贝叶斯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将所有裙带菜个体分为3个聚类,SW-18、KWT-18,和W17中的大部分个体属于聚类1,所属成员比例分别为0.98、0.96和0.93;F1–18、F1–17和F1–15中的大部分个体被分配到聚类2,所属成员比例分别为0.98、0.97和0.97;F2-15中的大部分个体属于聚类3,比例为0.90。主成分判别分析(DAPC)也把栽培群体和潮下带自然群体归到两个不同的聚类中,与前文中两项聚类分析结果相符。以上结果表明养殖群体和潮下带自然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栽培群体和潮下带自然群体中都几乎不含有来自另一方的血统,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基因流非常有限;而生长于裙带菜养殖筏架上的自然群体含有来自栽培和潮下带自然群体两者的血统。海带方面,同样选用前期筛选的10对兼具多态性和高效性的微卫星引物,对采集自2018年的3个栽培群体(FB、FJ、XS)、1个筏架自然群体(RW)和2个潮下带自然群体(SE&SW)进行分析。Na和He的最高值出现于FJ(Na=3.8;He=0.496),最低值则出现于SW(Na=2.6;He=0.382)。以Na和He来衡量,海带栽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潮下带自然群体;遗传距离最大值出现在XS和SW之间,为0.159。除了FJ和XS之间的Fst值均检测到了显著性。基于遗传距离的NJ聚类分析将栽培群体和潮下带群体分为了遗传距离较大的两个聚类,筏架野生群体RW处在两个聚类之间。基于贝叶斯模型的遗传结构分析将所有海带个体分为2个聚类,潮下带群体中90%的个体都被分入聚类1,而大多数栽培群体个体则被分入聚类2,但FB和FJ中的部分个体中含有较高比例的来自潮下带群体的血统,潮下带血统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占比分别为0.28和0.19。主成分判别分析(DAPC)中的结果也与前两项分析结果相符,呈现栽培群体和潮下带自然群体分别聚类,筏架野生群体处于两者之间的模式。以上结果显示,潮下带自然群体中几乎不含有来自栽培群体的血统,说明栽培群体对潮下带群体的影响非常有限;而在栽培群体中却检测到少量来自潮下带群体的血统,说明从潮下带群体向栽培群体的基因流更为显著,两者之间的基因流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筏架野生群体包含来自栽培群体和潮下带自然群体两者的血统。本论文的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同域分布的裙带菜和海带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EST序列信息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从经热休克处理的中国对虾的肝胰腺RNA中克隆到长2090bp的hsp70 cDNA序列,包括长1956bp的完整的编码序列(complete CDS)及部分5’端和3’端非翻译区(5’UTR和3’UTR)。PCR及测序结果分析显示hsp70 cDNA的1~547bp碱基所对应的基因组序列
最近,解决由于高频振动而引起的机械系统动态不稳定问题,成了提高机床性能的重要课题,并且,可以看到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特别是在专用机床和自动化程度高的通用机床上,这种实例很多。目前对机床的生产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机床的性能也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因此,可以说,阐明造成上述这种情况的工件—刀具—机床系统的高频振动现象及其防振措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期刊
本英汉翻译材料选自AAC&U出版的一篇的教育研究报告Assessing Learning Outcomes-Lessons from AACU’s Value Project中的第三章至第六章。该报告介绍了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评价机制,其中包括这一机制的发展过程及实践应用。在处理翻译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时,如定语从句及长难句的翻译,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通过语句拆分进行分析,并主要采用规划法、直译法及意译
色散和非线性是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两个重要特性,对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层流体界面内波的生成、演化、衰减、消亡机理,而且对水底及沿岸工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引入描述非线性和色散的两个小参数,考虑了无旋、无粘、不可压两层流体的界面内波。首先,分别用未扰动面速度、任意水深处速度和平均速度推导出两层流体界面波的高阶Boussinesq方程,所得到的方程不仅包括了前人关于两层流体界面波的结果,而且可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发展绿色金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自2016年中国担任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首次提出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程以来,2017~2019年,绿色金融相关的国际平台和合作机制不断涌现,就如何动员绿色投资、管理气候风险等议题开展了研究和国际协调。2019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组织和标准制定机构也纷纷采取
期刊
学位
牡蛎是全球性分布的重要养殖经济物种之一,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牡蛎大规模的死亡事件频发,对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高温被认为是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牡蛎温度适应性和热耐受性机制的研究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我们启动了一个人工选育高温抗性长牡蛎的育种项目,旨在提高长牡蛎的热耐受性,从而提高长牡蛎的度夏存活率。通过从表型和基因组层面比较选育子一代群体和对照群体的差异,评估基于急性
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文蛤体内存在着丰富的共生菌群,这些内生细菌群落的组成和变化对宿主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以及机体的抗逆性都具有影响。本研究通过纯培养方式对文蛤鳃组织内共生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与鉴定,在此基础上对内共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方法,对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文蛤鳃及肝胰腺组织的细菌群落结
本研究以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投喂添加戊糖乳杆菌HC-2(Lactobacillus pentosus HC-2)和黄曲霉毒素B1(AFB1)的饲料,探讨在对虾养殖中,益生菌-戊糖乳杆菌HC-2对降低黄曲霉毒素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组织学、基因表达、酶活性以及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初步研究戊糖乳杆菌HC-2对在AFB1刺激下的凡纳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保护作用机制。将健康的凡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温室多借鉴农业种植温室,其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适合其生长所需光照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因没有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需提高养殖水体温度,进行机械化操作等不同与种植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用于水产养殖领域的温室存在昼夜温差大、气水温差大、劳动生产环境差、太阳能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寡照,水产养殖只能依靠外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以维持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成本高且不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