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的花生种植面积比较大,是中国花生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近几年,花生颈腐病越来越重,在山东花生主要种植区已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调查,发现花生幼苗和衰老花生包括荚果特别容易受到侵染。一般田块平均发病率5%10%,在发病严重的地块可高达50%以上,已成为花生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的发生,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20072008年,采集山东省的13个县(市)苗期和成株期发病花生样本。通过室内分离发现病害主要是由颈腐病病菌引起的。选择了其中6个不同地方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发病症状与田间病株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了同一种病原物。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确定引起山东花生颈腐病的病原菌是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异名为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2.对花生颈腐病病菌(D. gossypin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颈腐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48,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在35℃高温下培养能够产生红色色素使培养基变粉红色。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时间光照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2℃处理10min。3.通过5种不同的接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牙签接种比较适合在温室内对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的接种。采用简单可靠的牙签接种法在温室内对14个花生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供试花生品种(系)表现感病,而仅有一个品种表现中度抗病。4.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和6种除草剂对花生颈腐病菌(D. gossypina)的毒力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常用杀菌剂对花生颈腐病病原菌毒力非常强。除草剂对病原菌的毒性差别很大。其中,高盖草克最好,EC50为33.2529μg·ml-1。最差的是精稳杀得,EC50高达971.5540μg·ml-1。5.对山东省花生颈腐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花生主产区苗期发病率高,主要危害茎基部及分枝,并与土质、气候、栽培方式密切相关。一般有两次发病高峰期,第一次出现在6月中旬,全省花生主产区普遍发生。8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植株衰老,病情缓慢上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期。田间试验表明好力克+多菌灵、腈菌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和百泰防治效果分别为92.36%、76.74%、79.8%和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