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粮农稳定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自2001年国家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苏州市粮食自给能力大大降低,粮食规模种植发展缓慢,农户种粮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提高。为鼓励粮食规模化种植,促进粮食增产农户增收,保障苏州粮食供给安全,2008年苏州市决定实施粮食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种植面积1公顷以上(含1公顷)的经营者,按交售当年自产商品粮的数量进行补贴。这一补贴政策的补贴对象是种粮大户,补贴方式是按粮食交售数量补贴,不具有"普惠制"的特征。那么这一政策是否能促进种粮大户的生产积极性,达到其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呢?为此本文主要研究粮食价外补贴政策,这一针对种粮大户提出的补贴政策,是否能有效影响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行为,以达到其促进粮食增产,提高规模化种植,保障粮食安全的目的,并根据主要研究结论提出改善粮食补贴政策、促进种粮大户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从粮食补贴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激励理论三个方面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从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现状、种粮大户研究现状和农户物质资本投入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然后具体阐述苏州市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专项性生产补贴政策和粮食价外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重点解析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依据、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历年补贴标准和资金来源。接着根据以往研究和苏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文种粮大户的定义,并根据苏州市种粮大户实地调研数据,从种粮大户户主基本情况、家庭特征、经营意愿和行为、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度等方面具体分析苏州市种粮大户的现状和特点。最后,构建农户生产行为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根据苏州市种粮大户实地调研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苏州市粮食价外补贴政策对种粮大户物质资本投入行为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1)种粮大户户主整体素质水平较高,就业方式以农业为主,家庭农业收入比重高,家庭劳动力在农业生产配置中占的比例不大,短期雇工现象比较普遍;(2)种粮大户扩大土地规模的意愿较大,但实际扩大趋势不明显,资金借贷情况不多,但获得借贷较为困难,粮食出售以企业订单为主;(3)种粮大户对粮食价外补贴政策的认知程度随着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种粮大户对粮食价外补贴政策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补贴政策;(4)粮食价外补贴政策对种粮大户粮食种植过程中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5)粮食播种面积、非农劳动、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非农收入对种粮大户物质资本投入影响显著。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大粮食价外补贴政策的补贴力度,保障苏州市种粮大户的种粮收益;(2)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补贴向种粮大户倾斜;(3)完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推动粮食规模化生产,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4)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农资价格,完善农业生产成本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