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基于患者体验视域,以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分析疗愈环境构建现状,探索疗愈环境构建的可能影响因素,结合文献回顾复习,针对性提出疗愈环境构建优化策略。旨在丰富医院疗愈环境领域实证研究,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与满意度,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落实,为进一步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在安徽省省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各随机选取1家医院为调查现场,调查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患者基本情况问卷以及课题组设计的疗愈环境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对617名住院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1软件,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和百分比、χ~2检验、t检验、单因素Sperman相关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决策树模型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分析调查对象555人,其中:省级医院310人(55.86%),市级医院245人(44.14%),平均(50.01±17.12)岁,男女比例(53.2%VS 46.8%),调查对象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已婚、企事业单位职工、城市居住地、外科、城镇居民医保等为主。(1)疗愈环境得分评价:调查样本疗愈环境量表总得分为(93.54±9.89)分,分维度来看:在入院可及、住院服务、感知环境、装饰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支持等维度上得分分别为(15.52±3.04)分、(19.49±2.88)分、(21.89±2.95)分、(12.22±2.37)分、(7.98±1.82)分、(12.31±2.11)分、(4.14±0.96)分。(2)疗愈环境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1)入院可及维度与年龄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科室等显著相关(P值<0.01);(2)住院服务维度与年龄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居住地、社保类型等显著相关(P值<0.01);(3)感知环境维度与年龄组、文化程度显著相关(P值<0.01);(4)装饰环境维度与年龄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型、居住地、科室、社保类型等显著相关(P值<0.05);(5)自然环境维度、人文环境维度等维度与科室显著相关(P值<0.01);(6)社会支持维度与性别、科室显著相关(P值<0.05)。(7)疗愈环境总得分与文化程度、居住地、社保类型等显著相关(P值<0.05)。(3)疗愈环境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回归结果显示:(1)医院级别、≥60岁年龄组、文化程度与入院可及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2)医院级别与住院服务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3)医院级别、职业类型、科室与感知环境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4)年龄组、文化程度与装饰环境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5)医院级别、科室与自然环境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6)医院级别与人文环境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7)医院级别、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科室与社会支持维度得分相关(P值<0.05);(8)分析结果同时显示:医院级别、职业类型、科室与疗愈环境量表总得分相关(P值<0.05)。(4)疗愈环境影响因素决策树模型分析:(1)入院可及维度:省级医院的调查对象入院可及维度得分最高,市级医院+6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2)住院服务维度:省级医院+工人/农民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市级医院+45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3)感知环境维度:市级医院+60岁及以上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省级医院+45岁及以下+离退休人员及其他组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4)装饰环境维度:市级医院+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内科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省级医院+大专及以上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5)自然环境维度:市级医院+内科+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技校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市级医院+外科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6)人文环境维度:市级医院+内科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省级医院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7)社会支持维度:市级医院+内科+女性组社会支持维度得分最高,省级医院+60岁及以上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8)疗愈环境总得分:省级医院+工人/农民组调查对象得分最高,市级医院+大专及以上+女性组调查对象得分最低。结论与建议:医院级别、职业类型、科室是疗愈环境总得分评价的可能影响因素,且不同维度上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建议未来在疗愈环境构建上,要整体布局,组合多要素;空间设计,考虑多人群;场地设计,考虑多设施;物理环境,考虑多要素;寻路设计,考虑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