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改革,越来越多教育学者意识到,学校教育并不是仅仅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学习为途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里能有效利用知识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数学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等都必须反映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理解能力”这个教学任务和目标。数学理解能力具体是指表象理解能力、解释阐明能力、建立联系能力、实践迁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不断改革,越来越多教育学者意识到,学校教育并不是仅仅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学习为途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里能有效利用知识解决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数学教育中,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等都必须反映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学理解能力”这个教学任务和目标。数学理解能力具体是指表象理解能力、解释阐明能力、建立联系能力、实践迁移能力、评价反思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需要贯穿数学教育全程,因此也需要在不同的数学课型中得到落实。由于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中,学生需要在复习与整理过程中完成查漏补缺、构建知识框架和解决综合问题等任务,所以较新授课和练习课来讲,它对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要求更高。但通过梳理以往研究发现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存在种种问题:过于注重对知识点的回顾,忽略对学生数学思想、思维品质、数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炒冷饭”式的复习方式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忽视问题设计,阻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中仍使用传统教学设计已不合时宜,遂本研究采用在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实施逆向教学设计的方式尝试进行纠正。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新型教学设计方式,它最初用于工业设计,强调从“成品”出发逆向思考设计路径,后被运用在教育领域。逆向教学设计是教师从教学想要达到的“结果”,也就是“预期结果”为起点,通过逆向思考的方式确定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需要使用哪些教学资源可以实现此预期结果。由于该教学设计方式以理解性教学为教学理念,指向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又被称为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由于逆向教学设计起源于国外,目前国内的研究多倾向于对其进行介绍和本土化解释,在应用研究方面较少,且已有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初高中学段,在小学阶段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研究目前仍较为缺乏。在这一研究背景下,本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为追求结果,以单元复习课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本文在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路径框架,并在单元复习课中进行了教学实验。在实验班中实施逆向教学模式,在对照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待教学结束后对两班的教学结果进行分析,检验逆向教学设计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将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释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逆向教学设计。第二章是对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逆向教学设计进行理论分析,重点阐释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及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关系;分析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逆向教学设计的概念、特征;阐述在小学数学单元课中进行逆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以“理解性教学”为构建理念,构建了旨在促进学生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路径”,主要设计流程包括确定期望的预期结果、设计实现预期学习结果的方法、实施逆向教学,指导学生学习。第四章从调查前期准备、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单元复习课为例,对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路径进行教学实验验证,并在实验后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逆向教学的实施效果,发现逆向教学对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和改进问题解决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辅以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实验结果进行归因分析。第五章内容主要是从确定预期学习结果、课程内容设计、有意义教学和外部保障等方面提出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的改进策略:定位学生数学理解水平,有效预估学生学习结果;重构课程内容设计,提升学生实践迁移能力;实施有意义教学,培养学生各层次理解能力;学校提供必要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其他文献
家暴问题的日益严峻,不仅使得受暴者直接受到侵害,同样对目睹到家庭暴力行为的儿童产生严重后果,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暴力侵害儿童全球调查报告》的最新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33亿至2.75亿的儿童曾经亲眼目睹过父母间的暴力侵害,我国约有30%的已婚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情况,凡有家暴,必有目睹。由此可见我国家暴目睹情况的堪忧,然而目前反家暴的行动重点一直在受暴的妇女,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成为了被遗忘的群体。通过
进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同辈群体、学科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少学生因未能及时适应导致学习落伍和道德滑坡。所以,为了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困难解除疑惑并且为他们提供实效指导,班主任和家长两位重要的教育者需要深度沟通,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然而在实际教育沟通中,很多高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流于形式,沟通缺乏深度,这不利于学生发展。因此,高中班主任与家长深度沟通策略研究成了当务之急。本研究
古诗词教学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但是古诗词教学也是阅读教学长期以来的难点,要实现古诗词应有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把握古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加深对古诗词的热爱仍然是任重道远。在笔者看来,情境是古诗词课堂本就应该具有的属性,却在现有的小学古诗词课堂中普遍缺失。只有精心创设古诗词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沉入古诗词所描述的
小学数学问题设计走向真实情境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思路,真实情境成为了培养学生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重要中介。基于真实情境探讨小学数学问题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真实世界背景下解决真实问题的相同经历和实践,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可迁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真实情境为视角设计数学问题一方面有助于揭示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不光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还要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存在的价值,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这要求数学课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学生学的求知欲。例题教学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桥梁,因此例题的教学也应该具备这些特点。同时《课程标准》也提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的更迭变的越来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和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发生了新变化,加之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中又增加了课外阅读部分,因此探索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路径就成为了教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面对加长的课文内容,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不到位、阅读速度偏低、阅读兴趣下降的问题,而课内外阅读整合则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
词汇是学习的任何语言的基础,尤其对于英语学习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词汇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词汇学习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笔者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对于日益增加的英语词汇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能力,改善传统词汇课堂,提高学生对于英语词汇的学习,已成为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拥有着历史悠久的“诗教”传统,其中孔子的兴发感动说最为经典,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诗教思想。孔子一语道破诗歌的教育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激发人的各种情感,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人的个体与群体融洽的集体主义情感,可以感化人心优化情感。所以孔子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立。”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诗歌教学却不尽人意,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多元需求。人们对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了改变和升级,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之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而英语学科作为学校课程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如何通过英语课程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
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来源已久,对于小学生来说,天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更容易走进儿童的心中。故事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等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故事也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存在,这部分故事是数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数学历史故事。同时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故事的结构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课堂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叙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