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汉英语言对,从认知视角采用眼动的方法探究相较传统的人工翻译而言,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是否能够成为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汉英翻译的新方法。针对该研究目的,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译后编辑和人工翻译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认知努力有什么不同;(2)被试水平及文本类型是否影响译后编辑过程中所需的认知努力;(3)在翻译过程中,译后编辑和人工翻译在对原文理解和译文生成的认知努力分配上有什么不同。本实验为2×3×2的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任务类型(人工翻译和译后编辑)和文本类型(经济、政治和文学)为被试内变量,被试水平(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间变量。实验招募15名本科生和15名研究生。每名被试需进行六个任务,三个为人工翻译,三个为译后编辑。实验文本由Translog II呈现,翻译过程中的实时眼动数据由眼动仪记录。实验收集瞳孔直径、注视点个数、注视时长以及任务总时长用以分析翻译或译后编辑过程中时间及认知努力。实验结果如下:(1)译后编辑的完成速度高于人工翻译,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译后编辑过程中注视点个数明显少于人工翻译;平均注视时长远低于人工翻译;译后编辑时译者瞳孔直径明显小于人工翻译;表明译后编辑过程中的认知努力小于人工翻译(p<0.01);(3)文本类型的主效应显著(p<0.01),译后编辑时所消耗的认知努力随文本不同而变化;(4)被试水平主效应边缘显著(p=0.051),译后编辑中被试水平越高所消耗的认知努力越少;(5)人工翻译中译者对原文的注视明显多于译后编辑中对原文的注视(p<0.01),但在对译文的注视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对原文和译文的平均注视时长上,人工翻译均长于译后编辑(p<0.01),表明在原文理解和译文生成上人工翻译均耗费较多的认知努力。(6)在人工翻译和译后编辑过程中,译者对译文的注视次数及注视时长均多于对原文的注视。研究结果表明,译后编辑可以缩短翻译时间提高翻译效率,减少译者在原文理解及译文生成上的认知努力的消耗,是大学英语学习者进行汉英翻译的可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