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研究的是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策略研究。研究重点是如何科学地确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采用怎样的策略让学生主动建构文本意义,以增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本文首先对国外、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母语研究性学习开展较为成熟,而国内语文研究性学习起步较晚,很多研究只是研究性学习与语文的简单嫁接,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操作均没有突出语文学科特点。笔者由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探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本质,探索研究性学习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依据“教材是文本,教学是对话”的新课程理念,本文在理论探讨部分,重点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诉求,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实施策略研究是全文的主体,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角度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范型与实施策略;从教师“如何指导”的角度出发,本文探讨了教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作用。范型及实施策略体系的构建力求体现“教材是文本,教学是对话”的内在要求,并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找到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的最佳结合点,增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通过以上研究,笔者得出了研究结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为旨趣的。学生应主体性地置身于研究性学习情境中,以现有语文教材为参考,通过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主动建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应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出合理的范型,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同时应处理好自身与文本、学生之间的关系。